首頁 > 經典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本末倒置”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本末倒置”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 本末倒置

【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

成語“本末倒置”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

【解釋】: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成語故事】:

成語“本末倒置”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 第2張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王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就親切地問使臣:齊國怎麼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而是先問收成、百姓,最後才問國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着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麼國王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本末:樹根和樹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置:放置。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關係搞顛倒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