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別董大二首》高適所作,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

《別董大二首》高適所作,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董大二首》唐代高適所作,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

這首詩的故事,要從兩千年前那個燈火通明的長安城說起……

盛世中的長安城熱鬧非凡,萬家燈火與亭臺樓閣交疊在一起,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這種繁華讓人癡戀也讓人迷醉。

某處府邸中傳來了幾聲篳篥的音調,這是一家王公的宴會,旁邊坐着一位不起眼的樂師——董庭蘭。

篳篥是西域傳來的樂器,雖時間不久,但渾厚的音色與高昂的曲調,深的人們喜愛。一曲奏罷,衆人鼓掌喝彩,董庭蘭起身,做了個揖,按照往常的規矩,拿了賞錢便退下。

更漏漸移,月光灑在長安城的街道上,靜謐又十分祥和。董庭蘭推開家門,把篳篥隨手扔在一旁,便徑直走入琴室。手指在琴絃上撥弄,鏗鏘又柔和的琴音,透過窗戶飄向長安城內。

《別董大二首》高適所作,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

董庭蘭年少癡迷古琴,拜古琴大師學藝,期望成爲一代名琴。但後來,唐玄宗與楊貴妃迷戀西域的篳篥,王公貴族們也紛紛效仿皇帝,當時的樂師都去鑽研篳篥。一時之間,竟無人再彈奏古琴。

但董庭蘭對古琴十分熱愛,寧可流浪謀生,也不願意放下對古琴的堅持。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現實卻是再也沒有王孫貴族請他彈奏,身無分文,只能乞討爲生。

《別董大二首》高適所作,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 第2張

無奈,爲了柴米油鹽,他只好開始嘗試西域樂曲,吹奏篳篥,從坊間到茶館,慢慢的便有了名氣。

後來董庭蘭來到長安,爲公子王孫彈奏篳篥,一時之間,名滿天下。但他最愛的,依舊是六絃古琴,夜深人靜之時,常常獨自撫琴長嘆,期待着那位高山流水的鐘子期。

一曲過後,他正要收起古琴,忽然聽到叩門聲……嗒…嗒嗒…

“閣下可是董庭蘭董樂師,在下房琯,聽聞閣下琴藝高絕,特來欣賞”, 董庭蘭在長安多年,知道這位是他得罪不起的大人物,連忙行禮,不敢怠慢。

聽琴?長安城內竟還有人喜愛琴?董庭蘭連忙爲房琯彈奏了一曲。

房琯十分欣賞董庭蘭,將其請到府中作爲賓客。古有伯牙子期,今有房琯庭蘭!兩人相見恨晚,時常把酒夜話促膝長談,房琯也帶來幾位同樣愛琴的人,其中便有高適。

所謂良琴易覓,知音難求,三人高山流水互相唱和,人生倒也好不快哉!

可惜彩雲易散琉璃脆,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而逃,長安城被叛軍佔領,房琯深知此乃天下興亡之際,他應該追隨皇帝,共擔國難。

那天,他在房外靜靜的聽着董庭蘭彈奏。他想着,如果沒有戰亂,或許可以一世長安,琴音中安度餘生。

他對下人說,“好生照顧庭蘭”,便連夜騎馬追上了唐玄宗,玄宗很是感動,封他爲宰相,後來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稱帝,房琯便上書請求率兵收復長安,李亨恩准。

奈何唐軍勢弱,一場場的戰鬥都失敗了,節節敗退,房琯終於也被人彈劾。他只好稱病不朝,一時之間,文武百官對他議論紛紛。

有人彈劾董庭蘭,說他奢靡奏樂,讓房琯荒廢國事,房琯擔心董庭蘭,入朝辯解,皇帝因此勃然大怒,一個久不上朝的宰相竟然爲了一個樂師御前求情,罷去了他的宰相之職,董庭蘭也因此受到牽連,離開長安。

董庭蘭知道自己在這兒會讓房琯飽受世人非議,所以他只能遠離,自此咫尺天涯,夜雨江湖,終生沒有再見房琯……

那年冬天,董庭蘭與高適在睢陽相遇。兩個愛琴之人經歷了戰亂離別,經歷了江湖夜雨,此刻他鄉重逢,可謂百感交集。

《別董大二首》高適所作,這首詩背後有什麼故事? 第3張

六翮飄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高適也是屢遭貶謫,常年行走於邊塞,雖然成就了個邊塞詩人的名頭,但卻困頓不已,甚至於此時此刻,連酒錢都拿不起。

兩人愁緒千絲萬縷,在寒冬時節相逢,如遇到炭火暖衣,相互慰藉。夜裏圍爐長談,把酒夜話,酒逢知己千杯少,訴說着這些年的過往。奈何明天轉眼又要離別。

高適在酒館爲董庭蘭餞別,董庭蘭取出古琴,撫摸着琴絃,彈奏了一曲《胡笳十八拍》,還是當年的那首曲子,琴音嫋嫋中,他們彷彿回到了舊時的長安,與翻琯一同飲宴,委婉纏綿。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熟悉的琴曲,一樣的琴師,只是曾經的知己,都已變成了紅塵往事。

外面的天空陰陰沉沉,不見陽光,寒冷的北風呼嘯,傳來一陣陣哀傷的雁鳴,大雁南去,不知明年的此時可會歸來,但至少這位庭蘭兄,怕是不會再見了。

董庭蘭隻身邁向了風雪,高適大叫了一聲,“小二,拿筆墨來”。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董庭蘭將詩卷收好,心中思緒萬千,又踏上了漫長的旅途。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