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說到清朝的四僧估計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原因還是比較簡單的,無非就是這幾個人不算出名罷了, 但是其實這幾個人又非常非常厲害,真正瞭解的人會知道他們還是很給力的,最近也有不少人問了,想知道這個清初四僧到底是誰,還有他們的名字都怎麼念,下面我們繼續分析揭祕看看吧!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

清初四僧分別是:“原濟、朱耷、髡殘、漸江”,其實原濟、漸江還比較好認,但是這個“朱耷”的“耷”字怎麼念呢?其實念“[dā]”,一聲別搞錯了,最後就是“髡殘”了,這個就比較難讀了,那麼到底讀什麼呢?其實念“[kūn]”了,也是一聲,這樣下來想必大家把字什麼的都認全了吧,還是挺難的哦。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 第2張

清初四僧人物簡介

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貫南昌,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

朱耷十幾歲那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國破家亡給他以沉重打擊。當時清王朝對明朝宗室採取高壓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歲那年去奉新縣耕香院正式削髮爲僧,"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在這個寺廟裏,八大山人渡過了一段漫長的參禪悟道、晨鐘暮鼓的時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離開奉新,來到青雲譜道院隱居,躬耕悟道,創作書畫。六十二歲時,他把道院交給其徒弟主持,自己離開青雲譜,在南昌撫河橋附近修築"寢歌草堂"。進行晚期的藝術創作,渡過了八十歲。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於"寢歌草堂"。

號八大山人、雪個等。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爲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峯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別號雪個、個山個、人屋、刃菴、書年,何園個山驢漢,驢屋、傳綮,八大山人,明寧王元璋第十七子江西寧獻王朱權九世孫,父號癡仙,暗啞不能語,爲當代著名書畫家。祖父名多炡,字貞吉,工山水花鳥,擅書法,他有六個兒子,第六子朱謀,爲當時山水、花鳥畫家,可能是朱耷之父。八大山口吃,在他題款中,名下經常寫有“相如吃”。八大山人,既是和尚又是道士,道號又有朱道明,良月、破雲樵者,明天啓至清康熙間書畫家。工行,擅山水、花卉、禽鳥、竹木。

石濤

石濤(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 發爲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遊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廣西全州人。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爲師,性喜漫遊,曾屢次遊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侷限於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並完善表現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乾溼,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於世,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峯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鬱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溼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溼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合,秀拙相生。

髡殘

俗姓劉,字石溪,號白禿,自署石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與石濤並稱“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變”(崇禎上吊的日子)削髮爲僧的。髡殘爲人剛心不阿,爲世人所敬重。他對人物、花鳥、山水皆能,以山水爲最精。他畫的《層巖疊壑圖》軸,景緻繁複,層層深入,使觀者有可遊可居之感。他的作品於平中求奇,畫風凝重幽深。他留下的傳世作品較少。髡殘何時開始作畫已難於稽考。今見髡殘最早的作品爲清順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圖》軸,繪畫風格已經成熟。此後兩年無畫跡,而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傳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創作高峯期,今天所見髡殘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時期內的創作。他是怎樣與繪畫結下緣份的?據其自述:“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後悟出此六法。”又云:“荊、關、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師媲美於前,謂餘不可繼跡於後?遂復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畫是出家後纔開始的,並着意追蹤巨然和尚。至於他創作熱情突然高漲,則同程正揆的交往有着極密切關係。

“清初四僧”說的是誰?“清初四僧”有什麼藝術成就? 第3張

弘仁

俗名江舫,字鷗盟,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明朝滅亡後入武夷山爲僧,經常雲遊名地,往來於黃山、白嶽之間。因以畫黃山爲著,是安徽“新安畫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黃山天都圖》,《內海松石圖》,《疏泉洗硯圖》等。在“四僧”中,只有弘仁於出家之前有畫跡可尋。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禎七年(1634)創作的《秋山幽居圖》扇和明崇禎十二年(1639)創作的《岡陵圖》卷,署款均爲“江韜”。《岡陵圖》共由5位新安畫家創作,各自獨立成幅。弘仁之作筆法結構參用倪瓚、黃公望,秀逸可愛。其時,弘仁於5人中年齡最小,只有30歲,由於他畫得過分認真,運筆略顯拘謹文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