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李因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生平簡介,李因作品

李因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生平簡介,李因作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詩人兼畫家。字是庵,號龕山逸史,晚號今生。會稽(今紹興)人,一作錢塘(今杭州)人。早年爲江浙名妓,後嫁光祿卿葛徵奇爲妾,工畫山水、花鳥,疏爽雋逸,毫無女子纖弱之氣。亦工詩,著有《竹笑軒吟草》等,詩筆清奇,有中唐遺韻。

李因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生平簡介,李因作品

人物生平

李因,出身貧寒,資性警敏,耽於讀書,不喜修飾,常“積苔爲紙,掃柿爲書,帷螢爲燈”,苦學成才。早年爲江浙名妓,海寧人光祿卿葛徵奇見到其《詠梅詩》中有“一枝留待晚春開”之句,對其才華大爲讚歎,頓生傾慕之心,納爲侍妾。婚後隨葛職務調動,“溯太湖、渡金焦、涉黃河、泛濟水、達幽燕”,15年中幾乎跑遍半個中國,仍孜孜不倦,嗜書成癖,即在旅途、車船、驢背,均不忘讀書吟詩。時值明末,天下大亂,一次乘舟過宿州,兵變猝起,行李首飾盡失,獨抱詩稿而逃。明崇禎十六年(1643)出詩集《竹笑軒吟草》和《續竹笑軒吟草》各一卷,共260餘首,多爲旅途之作,其詩筆清奇,有中唐遺韻。徵奇爲其詩集作序,稱其詩“清揚婉嫵,如晨露初桐,又如微雲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筆山水、花鳥,頗自負,自比唐王維。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點染,“以煙雲掩映樹石”,蒼老無閨閣氣。亦工蘆雁。徵奇嘗坦言:“花鳥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其夫每加以題跋,必在畫上鈐以“介庵”的印章。葛徵奇和李因的字號分別是“介龕”與“是庵”,“介庵”是從兩人字號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見兩人情感之深。

李因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生平簡介,李因作品 第2張

李因花鳥畫以陳淳爲師,嘗以沉香木刻像奉之。其畫多用水墨,幽淡欲絕,於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國古代女性畫家中十分難得。畫不僅得陳淳之真髓,還注重師法造化,追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據畫史記載,李因“每遇林木孤清,雲日盪漾,即奮臂振衣,磨墨汁升許,劈箋作花卉數本。”經過不懈努力,她最終在創作上避開了女畫家慣有的構圖小氣、筆致纖弱等弊病,以瀟灑隨意及疏爽雋逸的藝術風貌備受時人讚許。清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中對李因花鳥畫的評介:“水墨花鳥蒼古靜逸,頗得青藤(徐渭)、白陽(陳淳)遺意。所畫極有筆力,無輕弱態,當時名譽甚隆,真閨閣翹楚也。”陳維崧在《婦人集》也稱她:“作水墨、花鳥,幽淡欲絕。”。

清順治二年(1645)葛徵奇去世,李因35歲,此後40年中,窮困淒涼,四壁蕭然,有時不能舉火,以紡織爲生,兼作畫自給,雖歷經順治、康熙兩朝,卻始終以明人自居,在畫中從不署清代年號。晚年仍奮發學習、寫作,正如自述所謂“白髮蓬鬆強自支,挑燈獨坐苦吟詩”。其後期之詩,格調更加深沉。論者謂“沈鬱抗壯,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難爲者”。

個人作品

著作有《竹笑軒吟草》、《續竹笑軒吟草》、《蓮鴨圖》、《秋暮書懷》等。黃宗羲曾爲她作傳。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花鳥》卷,是李因於明崇禎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徵奇的題跋。李因墨筆畫四時花卉,如牡丹、玉蘭、月季、繡球花等,其間穿插燕子等鳥雀,構圖靈活大方,樹枝運筆蒼勁有力,落墨爲葉,花頭或用墨筆寫出,或單用筆勾勒出形,鳥雀也刻畫的生動形象,或休憩、或跳躍、或疾飛,全畫毫無女子的纖弱之氣,瀟灑似陳道復。因此《明畫錄》評其作品“蒼秀入格,點染生動,大幅益佳,此閨閣而得士氣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