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長子,生母張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於北平燕王府。其時,祖父成祖爲燕王。永樂九年(1411年)冊爲皇太孫。仁宗即位後立爲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六日即位,宣德十年(1435)正月去世,終年38歲,在位十年。諡號爲: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於景陵。

宣宗聰明、英武,深受祖父成祖的喜愛。據說,他出生前夕,成祖夢見太祖授之以大圭,上鐫“傳之子孫,永世其昌”8字,宣宗滿月時,成祖見到他,喜出望外,興奮地說:“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因此宣宗一出生就被成祖視爲能實行皇帝夢的祥兆,因而對他另眼相待。成祖篡位後,因討厭仁宗,不願立他爲太子,曾密問閣臣解縉,解縉先是回答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成祖不語;解縉又說:“好聖孫”,意指宣宗,成祖頜首。所以仁宗能在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爲太子,宣宗起了很大作用。

宣宗幼年時期便被視爲皇位接班人,是明朝第一個接受嗣君系統訓練的皇帝。成祖在爲他慎選經師授帝王之學的同時,還注意培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凡是巡幸征討都帶他在身旁,讓他增長見識,加深閱歷,熟悉軍國大事。爲宣宗後來成爲合格的君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洪熙元年(1425年)六日,宣宗即位。在母親張太后和內閣大臣的輔佐下,在位期間文治武功頗有建樹,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日親征,平定叔父朱高煦的叛亂,徹底制服這位猖狂一世、自不量力的親王。同年,他果斷決定從交趾撤兵,放棄交扯,使國家擺脫與交 作戰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南部邊境局勢因此穩定下來。接着依靠內閣,開始整頓統治機構:一是整肅問題嚴重的都察院,嚴懲貪污成性的官員;二是精簡機構,裁減冗員;三是授權內閣,選拔人才;四是改革地方官制,在一些省份設置巡撫,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五是實行惠民之政,減輕民困,緩和社會矛盾。因此,宣宗在位十年,國家政治清明,官吏守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府庫充盈,呈現一派蒸蒸治平的景象。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

但是,宣宗統治時期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起點。人口流亡現象雖有所遏制,但仍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嚴重問題。宦官權勢開始膨脹。明太祖末年已起用宦官,成祖時宦官大受重用,被成祖當作監視內廷和外朝,打擊異已的工具,常令出使、監軍,但控制較嚴。宣宗時,宦官繼續永樂時期的職責,而且宦官鎮守十三布政司(這一行爲明朝僅見仁、宣兩朝),監視民事;宣宗設內書堂,對宦官正規教育,並授與宦官批答章奏之權。宦官既有文化,又有批答章奏權,“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閣之批紅。”,爲後來屢屢出現的宦官專權打開了大門。

宣宗有着十足的太平天子本色。他既較好的履行皇帝職責,也充分享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所帶來的快樂。他喜歡打獵,耽於逸樂,誰要是不識時務,就此上疏進諫,他絕不容忍,總是如以懲處。他還常常玩出花樣,拿朝臣作爲玩耍的工具,將他們戲弄一番,從中取樂。他尤其喜歡鬥蟋蟀,屢屢下詔要各地進獻上好的蟋蟀,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促織》中描寫的,華陰縣不少百姓因官府催徵促織而家破人亡的慘狀,罪魁禍首便是宣宗,因此人們又稱他爲“蟋蟀皇帝。”宣宗對自己的才氣頗爲自負,常將自己的詩文賜予臣下,炫耀一番;並愛到仁智殿看畫,然後評論一通。在繪畫方面,他倒是內行,有一副《戲猿圖》,據說是他畫的,畫中將黑猿攀桂懸臂取果的憨態刻畫得十分傳神,另一副《花下狸奴圖》筆墨工細,栩栩如生。

宣宗在私生活方面也玩出花樣,即位不久,親自編導演出了一幕更換皇后的鬧劇,爲他的子孫們更換皇后作出了“榜樣”,因此,他有兩個皇后,一個是胡皇后,另一個是孫皇后。他還有一個吳賢妃,丹徒人,在他當太子時進宮,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生下皇子朱祁鈺,被封爲賢妃。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軍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打敗,隨軍親征的英宗朱祁鎮被俘。九月朱祁鈺被擁立當了皇帝,是爲景帝,吳妃被兒子尊爲皇太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復辟,削去她的太后尊號,仍稱爲宣廟賢妃。成化年間死去。對待妃嬪,宣宗雖沒有折磨的虐跡,但因爲他的生育能力低,(他只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致使10個妃子因爲無子女在他死後被迫殉葬。

有一個鳳陽人郭嬪,進宮才20來天,就被迫殉葬,死前寫下一首<楚聲》以自哀,辭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真是可憐。

搶佔中宮的孫皇后

孝恭孫皇后,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宮說孫忠有個好女兒,遂被選入宮內,當時年僅10餘歲,成祖命養在張氏宮中。與宣宗朝夕相處,感情很深。後宣宗(當時爲皇太孫)到了結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爲皇太孫妃,孫氏被選爲嬪。宣宗即位,冊封胡氏爲皇后,孫氏爲貴妃。

孫氏祖先均是農民,父親孫忠花錢買了個鴻臚序班的小官,後出任永城縣主薄。據說孫氏的母親去田裏幹活時,將她生在田埂上,當時有幾萬只烏鴉圍住她,噪叫不停。孫氏小時候便以貌美如花、聰明伶俐聞名縣城內外。宣宗的外婆彭城伯夫人正巧是永城縣人,聽說過孫氏的美色,時常進宮看望女兒張妃時,屢屢對女兒提起孫氏的貌美、聰明。言者有意,聽者有心,當時張妃正是爲日漸成人的長子物色妃嬪,既然母親十分中意孫氏,她又是家鄉人,是個合適的人選,因此,張妃決定選孫氏入宮。當時孫氏只有10來歲,還未成年,明成祖命張妃將她留在自己宮中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年)太孫完婚,選濟寧胡後爲妃,孫氏爲嬪。

孫嬪婚後,見到胡妃,心裏非常不服氣。她不僅比胡妃長得漂亮,爲人處事也比胡妃靈活,乖巧,又是太孫外婆和母親親自選中的,且已在宮中生活了多年,熟知宮中的情況和宮禮宮規,主客觀條件都比胡妃優越,何況胡妃的出身也不比自己高多少,爲什麼當上皇太孫妃的是她,而不是自己。史書上沒記載詔選胡氏爲妃的原因,也許是因爲孫嬪太過乖巧,心計太多,不夠厚道,不夠安分守己的緣故吧。

孫嬪豈甘心居於胡妃之下。聰明的她深知,一切關鍵在於得到太孫的寵愛,一旦太孫當上皇帝,自己只要沒什麼差錯,就有代替胡妃的可能。於是,孫嬪一方面對胡妃恭恭敬敬,殷勤侍候,以免引起她的警覺;另一方面充分施展自己的魅力,百般討太孫的歡心。

婚後初期,太孫對胡妃和孫嬪一樣喜愛,隨着時間的推移,太孫對孫嬪寵愛遠遠超過了胡妃。太孫是個喜歡享樂、玩耍的人,他才華橫溢,精力旺盛,胡妃的端莊、淳厚、穩重,在他看來,不免有些呆板、拘謹,她常常生病,又總愛和自己講些大道理,規勸這個規勸那個,和她在一起;時間一長便覺得沉悶、乏味,產生不了任何激情;孫嬪卻是魅力無窮,她漂亮、靈活、能說會道,總說些令自己十分入耳的話,她又會玩,也愛玩,身體還好,和她在一起,妙趣橫生,輕鬆快活,令自己充滿活力。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宣宗即位。他想冊孫嬪爲皇后,但胡妃是成祖所立,又爲母親喜歡,出於理智,他還是冊胡妃爲皇后,孫嬪爲貴妃。孫貴妃這時已爲宣宗生下一個女兒,她很清楚自己在宣宗心中的份量,現在成祖、仁宗都去世了,雖然軍國大政仍要稟報張太后,但宣宗是大權在握的皇帝,自己不用再把心思深藏,該是採取切實措施的時候了。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第2張

在一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孫貴妃撒嬌地對宣宗提出一個要求,即要宣宗賜她一枚金寶,改封號爲“皇貴妃”。孫貴妃的這個要求違背了禮制,宣宗不免爲難,但一看到孫貴妃那千嬌百媚的姿容,宣宗決定爲她破例一次。於是,宣宗到清寧宮中去請示母親,張太后起先不肯,但架不住兒子的多番請求,只好答應。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宗下詔封孫貴妃爲皇貴妃,賜她金寶。這樣孫貴妃和胡後一樣,擁有金寶金冊,稱呼都有一個“皇”,與胡後的距離大大縮短了,孫貴妃的第一步成功了。

宣宗接受過嗣君的系統訓練,即位以後,在母親張太后和幾位重要大臣的輔佐下,將朝政治理得有聲有色,對此,宣宗頗爲自得,自我感覺良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年過三十,尚未生子,作爲皇后的胡氏還“不識時務”屢屢在宣宗面前說些“不要安於享樂”“要把精力多放在朝政上”之類令他十分反感的話,因此他下決心廢掉胡後。孫貴妃摸清了宣宗的心思,不失時機地向宣宗挑明自己想當皇后的願望,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共同謀劃廢掉胡後。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宮中傳出“孫貴妃生皇長子”的特大喜事,對此,史書上明確指出:這個皇長子決非孫貴妃所生,而是“陰取宮人子爲己子”。沒有宣宗的支持,孫貴妃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這樣做,因此,“孫貴妃生皇長子”是宣宗和孫貴妃合謀的第一個結果,皇后胡氏矇在鼓裏,而生下皇長子的宮女從此下落不明。皇長子出生第八天,一些朝臣即揣宣宗之意,紛紛上表請立爲皇太子,胡皇后爲大勢所迫,也只好數次上表請早定國本,早已成竹在胸的孫貴妃卻惺惺作態,虛僞地表示:“皇后病好了,自然會有子,我的兒子怎麼敢在皇后兒子之前立爲太子呢?”。宣宗則迫不及待了,於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冊封僅僅四個月大的皇長子朱祁鎮爲皇太子。母以子貴,孫貴妃奪取後位指日可待了。

儘管孫貴婦已“具備”了做皇后的必要條件,但更換皇后是件複雜的大事,明朝自成立以來還未有過先例,況且“寵豔妃廢元后”一向爲道德輿論所抨擊。不過,宣宗是個做事很周密的人,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他一邊在宮中大肆製造胡皇后失職、孫貴妃有德的輿論,一邊頻繁到母親宮中爭取支持。張太后並不喜歡孫貴妃,她曾撫養孫貴妃多年,對孫貴妃的本性十分清楚,但孫貴妃倒沒犯過什麼大錯誤,對胡後也是恭恭敬敬,胡後生病她總是殷勤照顧,而胡後雖然不錯,畢竟未生出一男半女,確實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皇帝堅決要廢她,硬要阻攔不是個辦法,於是張太后建議宣宗傾聽幾位重要輔臣的意見後再作決斷。

一天,宣宗召見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對他們說:“朕年過三十還沒有一個兒子,現在幸虧孫貴妃生了兒子,自古以來都是母以子貴,只是中宮不知該怎麼處置?”說完,舉出胡後的幾件過失。楊榮早已知道宣宗的心思,於是帶頭表態:“憑這幾件過失就可以廢胡後了。”宣宗又問:“廢后有先例嗎?”蹇義回答說:“宋仁宗曾降郭後爲仙妃。”其實宣宗是明知故問,旨在提醒這幾位大臣,廢后古來有之。夏原吉和楊士奇始終沒有說話,宣宗不滿,就問他們爲什麼不說話,楊士奇才開口說:“臣對於皇后,就象兒子事奉父母一樣,胡後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她的兒子,哪有兒子議論廢母的道理。”委婉地表示對廢后的反對。

張輔、夏原吉也不同意廢后,一直默不作聲,在宣宗的再次詢問下,才表態說:“這是件大事,容臣等詳細議論後再答覆皇上。”宣宗有些不高興,就說:“這種事需要提交給外廷議論嗎?”一向順從皇帝意旨的蹇義連忙表態說:“此事古來就有,無需外廷言論。”楊士奇反問說:“宋仁宗廢郭後時,孔道輔、範仲俺率十幾位大臣進諫,被貶職,史書上至今還在稱讚孔、範等大臣的義舉,怎麼能說外廷無需議論廢后之事呢?”宣宗見大多數人都不同意廢后,只好暫停這個話題

從宣宗那一退出來,楊榮就對夏原吉和楊士奇說:“皇上早就想廢后了,不是我們臣子所能阻止的。”言外之意是說,夏、楊他們不識時務。楊士奇反駁他說:“皇上今天列舉的胡後過失,根本不能成爲廢她的理由。”這句話提醒了楊榮,回到家中,他絞盡腦汁,想了一夜,才列舉出胡後的一大堆所謂過失。第二天早上,宣宗又在西角門召見這幾位大臣,問他們議論得怎麼樣了?楊榮連忙把他列舉出的二十幾條胡後的過失奉上,哪知宣宗纔看了一兩條,便勃然大怒:“胡後何曾做過這些事?宮中難道沒有神靈監視嗎?”楊榮拍馬屁過了頭,懊惱不己,他不知宣宗儘管想換皇后,但對胡後並不是沒有一點感情,再說要是胡後真的做了那麼多壞事,豈不是皇上和皇太后的失職?宣宗狠狠地盯了楊榮一眼,便回過頭來問楊士奇有何話說,楊士奇回答說:“漢光武帝廢后以後,曾在以後的詔書上說:廢后只是異常之事,並不一定給國家帶來好運,頗有悔意;宋仁宗後來也很後悔廢后之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宣宗又沒能得到大多數的支持,非常不高興,只好再次停止這個話題。當然,宣宗決沒有知難而退,他很清楚這幾位大臣的稟性,過了幾天又召見他們議論這件事。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第3張

楊士奇沒有辦法,只好甩出擋箭牌,說:“太后對這件事肯定有主張。”當他得知正是太后讓皇上找他們商量時,知道再阻止也沒有用了,只好回到家中仔細思考處理的辦法。當宣宗單獨召見他時,他先是問宣宗,胡後與孫貴妃相處得怎麼樣?宣宗說:“相處得非常和睦,朕只是看重皇子,而皇后命中無子,所以想將皇子的母親正位中宮。現在皇后又病了幾個月了,貴妃天天去看她,慰藉很勤。”楊士奇說:“既然這樣,可以趁皇后有病,勸她讓位,這樣做,進退有禮,恩寵不衰。”宣宗聽了連連點頭,對楊士奇的信任又增加了幾分,並把勸導胡皇后主動讓位的任務交給了楊士奇。楊士奇接受了這個任務,但提出一個要求,即希望皇上善待胡後,象待孫貴妃一樣。宣宗連忙答應,並表示決不食言。

孫貴妃得知胡後答應主動讓位,欣喜若狂,她極力控制自己的興奮,裝出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皇后的位置,其實恨不得立即換上皇后的服飾,搬進坤寧宮。宣宗同樣虛僞,明明更換皇后是他和孫貴妃共同謀劃的,卻在廢后的詔書中把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說廢后是因爲胡後不能履行皇后職責,因此要辭後位,朝中大臣也力勸廢后,所以才聽從胡後和大臣們的意見。並在詔書中把孫貴妃大大地誇讚了一番,說她德冠後宮,又生了皇太子,當皇后是理所當然。

由於楊士奇等大臣沒有將自己的意見堅持到底,宣宗廢后的鬧劇上演成功。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距立皇太子僅一個月,孫貴妃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后之位。胡後則退居別宮,賜號“靜慈仙師”。

隨着孫貴妃搶佔中宮的成功,她的父兄地位大大提高,父親孫忠被封爲會昌伯,食祿幹石,哥哥孫繼宗先是授官錦衣衛,後來成了明朝第一個典兵的外戚,並封爲侯爵。孫貴妃一當上皇后,她的父親便連忙回家鄉大肆炫耀,宣宗不僅賜給他們一首詩以示恩典,而且還讓宦官陪行。他們回來之後,宣宗和孫後親自登門慰勞。孫後的繼母董氏更是頻頻出入內宮,恩賜不絕。與此同時,胡後的家人卻備受冷落,一厥不振。

孫後這人不甘居於人下,有時還很虛僞,但倒也不是個壞女人,並沒有因爲自己富貴至極就爲所欲爲。她從胡後手中奪取後位,內心也有過愧疚,因此有時會做出幾件被人稱讚的事來。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祁鎮繼位,是爲英宗,孫貴妃被尊爲皇太后。英宗想給她的侄子們封官,請示她時,遭到拒絕,但英宗多次請求,她只好答應,不過因此幾天不高興,她說:“我們家人對國家又沒有功勞,爲何要濫授官職,凡事都是盛極必衰,一旦他們犯了罪,我也不能庇護他們了。”孫太后還一直爲自己同意英宗讓她的哥哥孫繼宗典兵而後悔,因爲按照明朝制度,外戚是不允許典兵的。正統初年,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因爲得罪宦官王振,被枷鎖於國學門前示衆,有人求助孫太后的父親孫忠,孫忠立即出面保奏,孫太后知道此事後,把英宗叫到太后宮中詢問此事,英宗推說不知道,孫太后說:“既然不知道,那怎麼說是皇帝的旨意?”因此要英宗馬上放人,英宗只得將李時勉釋放。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英宗準備將建文帝長期遭幽禁的兩個兒子文奎和文圭釋放,身邊很多人反對,孫太后卻支持他這樣做。文奎和文圭得以重見天日,並被妥善安置。

孫太后沒有多少政治才能,也不過多幹預朝政,但由於身處太后的位置,在國家政治事務中還是發揮過一些作用。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土木慘敗後被敵方抓獲,兵部尚書于謙爲首的一批廷臣準備擁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儘管朱祁鈺不是孫太后所生,但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孫太后很明智地給予支持。景帝即位後重用於謙等大臣,成功地進行了首都保衛戰,將明朝從危難中解救出來。景帝很感激孫太后的支持,尊她爲上聖皇太后,自己的生母吳賢妃爲皇太后,孫太后在宮中的地位依然穩固。由於景帝即位,英宗失去了被用來要挾明朝的價值,因此,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送回北京,景帝將他囚在南宮門。景泰八年(1458年)正月,景帝病重,孫太后想等景帝死後仍由英宗復位,就派宦官曹吉祥去徵求于謙的意見,于謙堅決不同意,孫太后非常生氣。不久,徐有貞、石享、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發動宮廷政變,迎英宗復位,事先得到孫太后同意,太后還要她的哥哥孫繼宗在政變中多加出力。

英宗雖不是孫太后所生,卻是孫太后撫養成人,孫太后對英宗十分關心愛護。英宗被捕期間,孫太后不但籌措贖金,而且經常給他寄去衣服和食物,叮囑他要愛惜身體;英宗回京後被囚在南宮七年,孫太后常常去看望他,給他帶去關心和安慰;孫太后最後支持英宗復位,體現了她對英宗的愛護之心。英宗復位後,打破宮規,爲孫太后上徽號爲:聖烈慈壽皇太后,這是明朝開國以來皇帝第一次給后妃上徽號。從英宗的這一舉動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孫太后的感激和敬愛。

明宣宗朱瞻基孫貴妃是怎麼當上皇后的? 第4張

天順六年(1462年)九日,孫太后離開人世,被諡爲: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與宣宗合葬於景陵,並拊太廟。儘管後來英宗聽從他的皇后錢氏和輔臣李賢的建議,恢復胡氏的後位,但並不影響她在墓中永遠陪伴宣宗。

按照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來看孫太后,她無疑是明朝第一個有劣跡的皇后,史書上提到她時,總貶多於褒。但作爲一個女人,能讓丈夫和兒子爲她兩次違背祖制,並正位宮中三十餘年,最後還得到善終,可謂是幸運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