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影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縣衙大堂裏,在知縣大人背後的牆上,高掛着“明鏡高懸”的牌匾。這種牌匾叫“大堂牌匾”,主要用來告誡官員,一定要公正執法,給人們主持公道,像明亮的鏡子一樣,高高掛着,照耀每一個人,不容許有陰暗的地方存在。縣衙門口的石獅子、照壁上形如麒麟的貪吃之獸,二堂門匾上的“退思”“退省”“慎思”等字,也有警醒、勸誡官員的作用。

除了這些,還有一種叫“戒石”的東西,同樣具有告誡官員的作用,水滸中提到過。

蔡福笑道:“你不見正廳戒石上刻著‘下民易虐,上蒼難欺’……日後提刑官下馬,我吃不得這等官司!”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這裏的“正廳”,指的是大名府正廳。李固以五十兩金子賄賂蔡福,希望他殺掉盧俊義,解決自己的心頭大患。但蔡福嫌錢太少,於是故意提到“戒石”,意思是做官不易,不能欺壓良善,何況謀害的盧俊義,是大名府有名的員外,自己很冒險,所以要價五百兩金子。

在第八回,林沖因高俅陷害而誤入白虎堂,被押入開封府後,作者也提到了開封府的“戒石上刻御製四行”。

戒石是個什麼東西?爲什麼開封府和大名府裏要放着戒石呢,有何作用?又是誰規定官府中要放戒石的的呢?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2張

一切要從官戒說起

先秦時期,出現了國家,也因此出現了專門負責管理國家和人們的官員。官員有權,就難免出現以權謀私等現象,爲了提醒官員不得濫用職權,欺壓百姓,君王會告誡官員,要清廉爲官,要爲百姓考慮,如果玩忽職守,是要懲罰的。

周天子巡狩時,就會告誡四方,要四方官員“各修乎乃事,考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意思就是,官員們要做好分內之事,否則會有大刑懲罰他們。

不過,先秦時期的這種戒令,主要還是君王的自我告誡、提醒和警示,相當於君王告訴百官,自己會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但是很明顯,這種自我告誡,對官員也有提醒的作用。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3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從此中國出現了大一統的王朝,這個時候,皇帝對官員的警戒就更重要了。於是,官戒逐漸獨立出來,到漢代時,官戒已經制度化。當時皇帝的命令有四種,其中一種就是戒書,也叫戒敕。

漢代確立戒書後,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隋唐都承襲,唐代不僅有召敕文書這種書面官戒,而且皇帝還常常口頭對官員進行勸誡和勉勵。比如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就對御史中丞李翔、兵部尚書判戶部王超等人進行過勸勉。

朝廷事在衆官,戮力同心方得必理,勉務躬親公事。——《冊府元龜》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4張

這算是勸勉,是要勸誡、勉勵官員認真做事,沒有警告的意思在裏面。這樣的戒示,對官員來說更加容易接受。

宋代的“戒石”

宋代以前,對官員的告誡和勸勉只有兩種,一種是口頭的,一種是文書形式的。到了宋代時,又出現了戒石。

公元965年,趙匡胤發兵入川,一月後蜀皇帝孟昶投降。蜀地本是錦繡都城,但孟昶治國無道,所以後蜀纔會這麼快就兵敗投降。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5張

然而,孟昶起初是很英明的皇帝,他曾打擊權臣,勵精圖治,還曾經在廣政四年(公元941年)寫過一篇勸誡百官的文字,即《戒諭辭》,希望官員們能治理好國家。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託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爲理,留犢爲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爲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爲爾戒,體朕深思。

不過,後期孟昶自我放縱了,不理朝政,無心治國,所以纔會落得如此。考慮到這一點,趙匡胤從孟昶的《戒諭辭》中挑出四句話,作爲對百官的勸誡,這四句話就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6張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你們(指官員)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你們做官時,不要覺得下面的老百姓是好欺負的,因爲你們騙不了上天。

這四句話可以說是言簡意賅,所以趙光義稱帝后,於太平興國八年,即公元983年,讓人把大哥選取的這四句話刻在石頭上,命名爲戒石銘,並立在全國各府州縣衙門中,用來頒示天下,告誡百官。

水滸中提到的開封府戒石、大名府戒石,就是這種用來告誡官員的,上面寫着四句話的石頭。所以,蔡福纔會對李固說“戒石上刻着下民易虐,上蒼難欺”。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7張

“戒石”的發展

其實,最早把勸誡官員的文字刻在石頭上的人,並不是趙光義。早在隋朝時,龍州刺史何妥,就曾經把自己寫的《刺史箴》刻在石頭上,立在州門之外。所以說,何妥纔是最早的戒石發明者。

北宋滅亡,趙構在建康稱帝,他沒有忘記祖上立戒石的規矩。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趙構讓人將這四句話刻在石頭上,做成戒石銘文,並讓各府州縣刻石立在大堂前。對了,趙構喜歡黃庭堅的書法,所以他採用黃庭堅書寫的這四句話,來讓人刻戒石銘文。

在今天保存的唯一完整的清代省級署衙,即河北保定直隸總督府,還有黃庭堅筆跡雕刻的戒石銘文。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8張

到明代時,戒石銘文有了變化。

明代有一位理學大師曹端,他曾培養許多學生,有一名學生叫郭晟。郭晟做官前,曾拜別恩師曹端,並向他討教爲官之道。曹端說了一句“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後來,一位名叫年富的人,在做山東巡撫時,把曹端的這句話濃縮爲“公生明,廉生威”六個字,刻在泰安府衙的石碑上。

於是乎,後世的戒石上,不但有趙匡胤定的四句話,還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

水滸中的“戒石”是什麼東西?“戒石”有什麼作用? 第9張

在今天的開封府大堂前的戒石上,正面就有“公生明”三個大字,背面則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說明這塊戒石是按照明清時期設立的,否則就不能有“公生明”三個字。

不過,把明代的戒石,放在以“宋都”爲主題的開封府,實在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