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欽差大臣”的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欽差大臣,主要是由皇帝親選到各地參與監督、管理的非正式、非常規任命的官職。在古代,欽差大臣在地方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欽”的意思就是“皇帝”,欽差就是“皇帝差遣”之意。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查之事,系臨時差遣,但是,那時沒有具體官名;直到明朝,欽差始見於洪武二十四年,命懿文太子巡撫陝西,亦系臨時差遣。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蹇義等26人分巡各省,自此,中國便產生了“巡撫制度”。

宣德五年,于謙 、周忱等6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 ,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巡撫初設,僅爲督理稅糧,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後遂偏重軍事。明、清兩代,巡撫多爲進士出身,逐步設立了欽差大臣的制度和官稱,但是,正式使用“欽差大臣”的稱呼,是滿清入關以後的事情了。

滿清入關之後,清朝繼續沿襲明朝的制度,設置了欽差大臣。然而,能擔任欽差大臣的官員,通常都是大官,能得到這個職位的本身就是一份非常榮譽的事情。但是,欽差大臣一般在地方辦完事情,回京後,此官職便會被立即取消。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第2張

其實,委任大臣外出辦事的先例,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並逐步形成了欽差大臣這種專屬的稱謂。這其中,清朝的欽差大臣的地位也高於其它朝代,這與清朝實施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脫不開關係,因此,清朝委任欽差大臣的次數有很多。

清朝的欽差又稱欽使、統兵者也稱欽帥。當年,林則徐便是以禁菸任務前去廣州的,他也是欽差。總體而言,明、清兩代,欽差大臣非常“流行”,這與兩代不設宰相,皇帝權力空前之大有很大關係。

那麼,爲什麼要設立這一官職?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各地官員腐敗現象日益突出,甚至,妨礙了中央集權,因此,需要委任欽差到地方進行整治,從而,加強對當地的管理。

其二,如果地方突然出現緊急或者重大的情況,則是需要欽差到訪的。比如:康熙年間發生了三藩之亂,而康熙便派欽差到當地處理軍務,同時,還要求欽差督促軍需和供給到貨的情況。

其三,地方遇到非常複雜或者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務,當地官員很難獨立處理,就會向朝廷請求派遣欽差大臣協辦。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第3張

欽差大臣抵達地方後,首先,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在古代訊息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皇帝往往要頒發給欽差大臣相關憑證、文書,以佐證自己的身份。

不過,不同級別的欽差大臣,所獲得的憑證是不一樣的,比如:負責督辦軍務的大臣,會事先得到欽差大臣的關防;處理一般性事務的欽差大臣,是在解決事情後,才獲得當地的官印信。此外,欽差大臣既然享受了比地方官員更高的地位、權勢,那麼,欽差大臣也不是一般人能當的。

清廷對這個職務的篩選非常嚴格,必須是德才兼備之人方可上任。當然,欽差大臣也不是自己一人抵達地方,身邊是有隨從的,一般是本衙門的官員。而隨行官員的權限卻非常有限,主要還是仰仗欽差大臣,他們是輔助欽差大人辦案的,但是,這期間不可干預過多。

由於,欽差大臣通常是去離京城很遠的地方辦事,所以,必須要藉助交通工具。清朝規定:欽差大臣出行需要乘坐驛馬,這些馬匹是沿途驛站所提供的。很多時候,欽差大人還要順道巡查驛站,這也是他們職責之一。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第4張

當然,欽差大人到達地方後,除了前述一般事務、督辦軍務外,還需要審理難度較大的案件,一般是情節嚴重,橫跨各省的大案要案。

其主要目的,是爲了杜絕地方官員的徇私舞弊,杜絕地方官員官官相護的情況。此外,嘉慶年間開禁“京控制度”後,對於民間上訪、上訴,朝廷往往會親派欽差大臣前去親審,確保杜絕假案、冤案。由於欽差大臣身份的特殊性,爲了儘快完善地方事務,清朝會對欽差大臣有獎勵,並有相應的措施條例。

對於可以完成任務且成績突出者,會得到皇帝的口頭表揚、實際獎勵、升職加薪等。當然,如果得到了皇帝的親自嘉獎,那將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如果欽差大臣辦事不利,甚至,出現了瀆職、失職的情況,皇帝會根據情況輕重,對欽差大臣予以懲罰,一般是訓斥、降職、革職、戴枷乃至處決的懲罰。

由此可見,這種制度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欽差大臣的辦事能力。以結果爲導向,以提升效率爲目標,同時,對整頓地方官員腐敗現象,也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

“欽差”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欽差大臣”一到當地官員都很害怕? 第5張

但是,凡事有利便有弊。

欽差大臣代表皇帝行使監察權,具有很強的獨立自主性。在一般情況下,欽差大臣能夠很快審理案件,因爲,他們手中有皇帝臨時授予的特權。而欽差大臣到達地方,讓那些地方官員們誠惶誠恐,便想方設法迎接欽差大臣,則導致欽差大臣和他們的身邊人出現了以權謀私、徇私舞弊等違法行爲。

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不僅對清朝的吏治產生了很壞的影響,還破壞了清朝官場的風氣。雖然,欽差大臣在剛出現的時候,是對清朝官制職能的補充,但是,到了後期他們帶來的不利影響卻更大。總的來說,欽差大臣的權力除了受到朝廷規定的職權影響,更受到自身品行才幹的影響。

比如:胡瑞瀾擔任欽差大臣的時候,對刑名一無所知,才幹平庸,又不肯任事。地方官表面恭順,實際將他隨意擺佈,淪爲傀儡一般的欽差大臣。直到1911年,袁世凱被任命爲欽差大臣鎮壓革命軍,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清朝滅亡,使得欽差大臣制度,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