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明節傳說:晉文公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

清明節傳說:晉文公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傳說:晉文公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

據傳清明節的起源,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被大衆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

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爲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爲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爲,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爲祀祖節。

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爲清明掃墓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爲躲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後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

十九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於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

清明節傳說:晉文公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 第2張

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揹着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後來在一株枯柳旁發現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

介子推的脊樑堵着大柳樹樹洞,洞內藏着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着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看後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爲介山,並建廟紀念。爲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爲“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

第三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羣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

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做好的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因此,棗糕又名“子推餅”。

以後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爲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