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時,曾國藩爲什麼沒有帶兵進入京城呢?

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時,曾國藩爲什麼沒有帶兵進入京城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曾國藩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董仲舒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三綱五常,此後這成爲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其中有一條君爲臣綱。君臣之間的界線劃分得很清楚,君不可以不賢,臣不可以不忠,君有難,臣不救不忠。但奇怪的是,在這樣禮教的束縛之下,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有着12萬湘軍在手的曾國藩卻沒有帶兵進入京城,他爲什麼能見死不救?

先來看看英法聯軍進攻的過程,事實上在1860年之前,英法聯軍跟清廷就打了好幾次。1856年到1858年爆發第一次戰爭,1958年的5月2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拉開了第二次戰爭的序幕。短短六天,便就打到了天津城郊,揚言要進攻北京。清廷做了什麼呢?彼時的曾國藩正跟太平天國打得水深火熱,急忙救援福建。

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時,曾國藩爲什麼沒有帶兵進入京城呢?

當然,清廷自身也不想跟英法打,因此6月13日便派出桂良和花沙納爲欽差大臣。不搞別的,談判議和,最終簽訂天津條約。這條約爲日後沙俄的掠奪領土買下埋下了伏筆,可謂是喪權辱國到了極致,因此咸豐想要修改。這對於英法來說無異於到嘴的鴨子飛了,它們如何能忍?

而且它們並不滿意已經得到的特權和利益,但爲了拖延,加緊軍事做準備,英法同意換約這次的換約地點定在了北京,但雙方因爲換約要求又爭執了許久,1959年6月25日,雙方在大沽炮臺再次打了起來。這次不一樣的是,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竟然贏了。從鴉片戰爭以來,這是清軍唯一的一次勝利。

當兵敗的消息傳出去的時候,英法內部一片喧囂,叫嚷着要給清廷一點顏色看看。佔領京城便是他們的目標,1860年2月,英法聯軍集結完畢,大約兩萬兩千人。這一次戰爭的局勢非常快,同年四月,佔領舟山。五月到六月,英軍佔領大連灣,法軍佔領煙臺,封鎖渤海灣。

而清廷還幻想着能跟英法議和,在英法逼近大沽海口的時候,咸豐給僧格林沁的要求依然是先戰後和。也就是說,到這裏,清廷依然沒想過要打,自然不會出動曾國藩的湘軍。而且當時的湘軍有一部分還在跟太平天國打,要分心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於是乎,英法聯軍一路打,清軍一路撤退。

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時,曾國藩爲什麼沒有帶兵進入京城呢? 第2張

1860年8月24日雙方再次試圖議和,清廷拒絕了它們的獅子大開口,那就接着打唄。同年9月21日,僧格林沁出逃,清軍全軍覆沒。這位僧格林沁可是清廷的國之柱石啊,勇猛無比,可他都敗了。眼看着英法聯軍越來越近,亡國之危近在眼前,咸豐皇帝才急了。第二天便以北狩爲名帶着皇后等人逃去熱河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跟英法聯軍談判,同時下令各省督撫進京勤王。

曾國藩自然也收到了,當時他手裏有着12萬湘軍,還是兩江總督,但他沒去勤王。咸豐的命令是讓曾國藩派鮑超帶兩三千人前往京城,可是當時鮑超正在替他掃清去天京的路。而且他有十二萬湘軍是不假,但前面說過他當時在跟太平天國打,因此咸豐下令勤王的時候兵力是分散的,讓他立即調出人比較麻煩。

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時,曾國藩爲什麼沒有帶兵進入京城呢? 第3張

因此,他勤王或者是不勤王都比較爲難,如果不派人,那就是抗旨。君有難,臣不救不忠,搞不好會掉腦袋。而這李鴻章給他獻上了一條計策,那便是進京勤王沒有好處。只能先拖着,給皇帝上奏摺說鮑超是武夫,沒辦法擔重任,最好是讓曾國藩自己或者是胡林翼去。可這是大事,需要皇上定奪,內容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奏摺去熱河至少需要半個多月。

而曾國藩可以藉口皇帝沒給準確命令不動,如此一來等奏摺轉來轉去,那邊恭親王還要早些達成和議。和議一旦達成,自然不會再要他去勤王,便可以專心攻打太平天國。當然,皇帝不計較也有原因,他們明白英法聯軍只是想要好處,可太平天國是真要清廷亡國。兩邊相比,自然太平天國重要,只要不亡國,他便依然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