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霞客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現代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希望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總想着四處看看,旅行遊玩,卻又不得不迫於生計無奈妥協。這種時候就會無比羨慕那些有能力,或者本身的工作就和旅遊相關的人。其實在古代,就有這樣一個讓人們羨慕的“旅遊家”,明朝的徐霞客,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各地旅遊,有人不禁想知道,他沒有掙錢的工作,是什麼來支撐他這樣的行爲呢?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1607年的3月29日,徐霞客從家鄉的勝水橋頭第一次出遊,暢遊無錫惠山,泛舟太湖。那一年,他20歲。之後的34年間,他走遍了當時中國除四川之外的兩京十二省,明崇禎九年(1636),徐霞客經過縝密的安排,開始了他的西南之行。1639年,他來到祖國的西南端——騰越州(今騰衝),這是他人生旅行的最後一站,也是他遊歷最遠的一站。

他真的是一個獨來獨往的揹包客?明末清初錢謙益《徐霞客傳》中所寫:“從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不治裝、不裹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作爲一個能走遍全國的傳奇人物來說那樣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如果說徐霞客是個古代“揹包客”,那麼他也是一個野外出行經驗極其豐富的老鳥,肯定會事先制定詳細的出行計劃,做好充足的準備。結伴而行,良好的出行裝備、旅伴的互助、充足的盤纏、友人的照顧、有限的交通工具等都大大減少了徐霞客旅行中的困難,爲他完成‘揹包之旅’創造了條件。

有學者查閱古籍得出:徐霞客早年遊名山大川之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有親朋好友相伴,如第一次遊天台山時有僧人蓮舟同行,同時有兩個僕人幫忙負擔行李;第二次遊天台山和雁蕩山時有族兄徐仲昭同行;遊安徽的白嶽山、黃山及福建的武夷山時有叔翁徐潯陽同行;遊廬山之時有族兄徐雷門、徐白夫同行;遊福建九鯉湖時有族叔徐芳若同行。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第2張

同時徐霞客每一次出行,都是僕人相侍,有時一人,有時兩三人。後期的西南萬里之行中,啓程之時就有固定的旅伴靜聞和尚同行,另外還有兩個僕人王二和顧行。

據記載,在湘江遇盜之時,徐霞客被強盜搶劫的箱子就有“竹撞”、“皮廂”、“皮掛廂”、“大笥”等,其所帶物品主要有:食品、生活用品;書籍、資料;書信、文稿;碑刻拓片、抄錄碑刻;沿途所採標本和禮物等幾類,其中還包括一些地方官員爲他寫的推薦信。可見,如此完善的裝備絕非一人之力可以攜帶的,所以說無論古今,出行能成功都是有計劃,有錢錢的!

那麼徐霞客泛遊萬里的經費何來?徐霞客早期的盤費主要來自家庭支出。

他家世殷富,母親經營有方,經濟基礎還是不錯的。從徐霞客的爺爺說起,徐俠客的爺爺當年就是和唐伯虎一起參加科舉的,同時他爺爺花錢買了考題讓唐伯虎做,兩人同時高中,但這件事敗露,兩人都被取消資格,永不錄用。想下徐俠客爺爺可以隨便買考題,肯定家裏很有錢。他爺爺被取消考試資格後勵志從商賺了很多錢,所以徐霞客是一個富三代。

徐霞客祖上是江陰望族,他高曾祖還可稱鉅富,到他爺爺這輩家道已中落。其父徐有勉戮力創業,徐家家業又有所恢復。但這份家業是否多到可以讓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遊到55歲,幾十年旅行都不用考慮出行成本?筆者以爲恐怕還到不了這個程度。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第3張

徐霞客友人晚明名士錢謙益在《徐霞客傳》中寫到,霞客“力耕奉母”。需要力耕的人,會有錢長期外出旅遊嗎?當然,錢謙益這“力耕”的說法可能有所誇張,但作爲徐霞客的好友,也絕不可能毫無根據。再假使徐霞客年輕時有徐有勉留下的家底,但他幾十年基本不事生產,熱衷旅遊,到他晚年這份家業也用得差不多了。當他用生命最後4年進行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壯遊時,經濟狀況已經捉襟見肘。讓我們通過《徐霞客遊記》的記載,看看他是怎麼解決這次出遊的旅費問題。

51歲的徐霞客遇到了靜聞和尚,和尚說他用舌血抄了一部《法華經》,要去雲南雞足山供奉,於是徐霞客便和他上路了。崇禎九年九月十九離家,當月三十入杭州。當日徐霞客記到:“是日復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遊資。”出門僅11天就開始借錢,可見他的旅費有多少。但先不要感嘆,讓我們往後看,還有很多錢等着徐霞客去借。

崇禎十年,徐霞客旅途中遇到了一次大挫折——湘江遇盜。是年二月十一,徐霞客與靜聞泛舟湘江,當晚盜寇來襲,徐霞客將行李拋入江中,赤身跳水逃走。強盜走後,徐霞客除了別發的一枚銀耳挖,已經一無所有,只有用銀耳挖和鄰船戴某換了一套衣服,暫解燃眉之急。“鄰州客戴姓者,甚憐餘,從身分裏衣、單褲各一以畀餘。餘周身無一物,摸髻中猶存銀耳挖一事,遂以酬之,匆匆問其姓名而別”。只有衣服,旅行也沒法繼續。怎麼辦?借。

好在此處離衡陽城不遠,那兒有徐的朋友金祥甫。二月十三,棄舟登岸直奔金家。徐霞客本想通過金借幾十兩銀子度過難關,誰想金也沒錢。於是一直住在金家想辦法,其間還不忘出去玩了幾趟。直到當月二十六,金某從互濟會得銀百餘兩,這才借給徐霞客二十兩,代價是徐家20畝田的田租。“是日忽鬮一會。得百餘金,予在寓知之,金難再辭,許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畝立券付之。”至於後來金祥甫有沒有拿到田租,就不得而知了。

有了這二十兩,徐霞客又上路了。不幸的是靜聞和尚因爲這次驚嚇,不久便病死了。徐霞客焚化了靜聞,決心一定要把骨灰帶到雞足山。

旅途中並不總是不順,當年十月在廣西,徐霞客得到了一個好東西,幫了他大忙。十月初十,中軍唐玉屏給了徐霞客一塊馬牌,“以馬牌相畀”。馬牌是什麼?馬牌是明代軍事人員給驛站出示的信物。我國曆代都有郵驛制度,驛站要負責供應傳遞郵件的人員、軍事人員以及部分官吏的食宿和出行工具。在徐霞客生活的明朝,驛站負責重要官員及有軍事任務人員的食宿、出行。在明初驛站管理非常嚴格,非軍事人員使用驛站是重罪。到晚明各種制度都有所鬆弛,但徐霞客這種自費旅遊人員,一樣無權動用驛站資源。可是有了馬牌,徐霞客就變身成了任務在身的政府公務員。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第4張

此後的一段時間,徐霞客利用馬牌解決了食宿問題。沿途驛站開始爲他徵用民夫擡轎子,吃飯也有人供應。這個過程中,有民夫不願爲他服務,出現了種種狀況。十月二十五,徐霞客來到一個山村,村民爲了躲他都逃到山裏。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這個人還被他追得爬到房樑上。徐霞客強迫他下來,爲自己搬行李。之後又勒令一位老婦人爲自己做飯。抓到一個跛子爲自己尋找擡夫。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他進入南寧。

除了借貸、馬牌,讓自己的名聲發揮最大作用,也是徐霞客解決旅費問題的重要手段。比如通過好友陳眉公介紹,在他入滇之後認識了昆明名士唐大來。唐大來和徐霞客很談得來,不僅資助了他旅費,還爲他寫了不少“介紹信”,保證他在後面的旅程有人接待。這種一環套一環的朋友推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徐霞客旅行的可持續性。

這種幫助一直延續到他旅行的最後一站雞足山。在雞足山徐霞客全身發疹塊,兩足俱廢,由仰慕他的麗江木土官資助路費並派人護送回家,歸家半年後死去。如果沒有木土官,徐霞客恐怕要客死他鄉。

能想到這麼多辦法,堅持旅行不輟,徐霞客算得上窮遊界的楷模了。現在社會發達,人出行比古時不知便利了多少。選擇揹包窮遊的人也不在少數,據說也頗有些人要做當代徐霞客。這固然是很好的,但我想徐霞客除了作爲旅行家,還有一點極可貴。徐霞客事母至孝,年輕時不經母親許可不出遊,出遊也會如期回來,不讓母親惦記。古語云,“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當我們去實現自我,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時,也該盡到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起碼不要讓父母擔心纔好。

但後期的西南之行,行程萬里,時間長達4年,且途中三次遇盜,經費就成爲問題,其來源應該主要有:借貸,地方官的資助,同鄉、朋友的接待和饋贈,以及沿途居民的免費接待和資助。當中,麗江太守木增對他的幫助尤大。所以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句老話能傳到現在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徐霞客一直致力於旅遊,他是如何維持生計的? 第5張

在這個朋友這得到了幫助,那麼下一站去哪裏?一定是離這個朋友不太遠的地方,因爲交通基本靠走嘛,那這個朋友也許會有親戚朋友在附近,對吧?好了,朋友寫封信啊,拿個信物啊之類的叫下一站的朋友幫助一下咯,如此循環就一直走下去了。

當然別忘了人家老徐前期還是靠自家的家底遊的哦,後期嘛常在江湖飄,多少有幾個朋友了,也小有名氣了,纔會如此順利的。畢竟,世上沒有輕鬆容易的事,有錢還多少危險在路上呢,何況“窮遊”?

所以現在還想窮遊的小夥伴可以借鑑一下老徐的經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