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蔡邕,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也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蔡邕一生幾經周折,早年曾拒絕朝廷徵召,後來迫於無奈只能入仕,但又因獲罪被流放。直到董卓入住朝廷蔡邕才被赦免,官至祭酒。蔡邕不僅書法造詣高,還精通音律,蔡邕聽琴的典故廣爲人知,他不僅能聽懂琴聲內在的含義,還能洞悉琴的弦外之音,可見其功力之深厚。這次我們就準備給大家簡單介紹下蔡邕,看看他有哪些著名事蹟。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歷史上的名人,有許多人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因爲儒家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一種崇尚禮樂的文化。

音樂,啓迪心靈,激發想像。

在古代,人們根據旋律的進行與音調本身的抑揚變化,喚起心靈的豐富想像,來演繹和理解音樂所蘊含的思想。

歷史上懂音樂又癡迷音樂的人很多,高山流水謝知音的故事,比今日的“發小”與“閨蜜”,更能體現靈魂的相投。

古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古樸的思維讓人更能擁有精神的真髓,無論撫琴長嘯還是琴瑟之趣,一張琴,浪漫出無盡的美好,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的感覺與意境,是大美的享受呀。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第2張

一、蔡邕赴宴辨琴聲

東漢末期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一直是令我敬慕的東漢名臣,早年拒絕朝廷徵召,後出任司徒掾屬,升任郎中等職,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蔡邕名氣大,威望高,爲人溫良厚道,耿直正義,深得一部分人敬重,也令一些人厭惡,遭奸佞小人打擊報復而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載。

董卓掌權後,慕其才強召爲祭酒,隨後三日內連續加官爲侍中,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董卓被誅,蔡邕因同情董卓,感嘆知遇之恩,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歲。

蔡邕的才華橫溢,其書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首創“飛白”書體,“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生平藏書過萬卷,著有文集二十卷。

蔡邕的才華不僅體現在文學書法上,更是精通音律,是一位彈琴高手。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第3張

據說某日,蔡邕應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參加宴會,由於他有點事,去的稍晚了一點,當他來到主人的家門口,裏面的酒席已經開始了,絲絲縷縷從室內傳出了琴韻。

原來這主人特意邀請了一位善於彈琴的樂師,爲客人們助興演奏。

蔡邕對音樂的素養天份極高,還沒有進屋,但被琴聲吸引,如癡似醉,不由地停下來仔細聆聽。

誰知不聽還好,這一聽着實嚇了他一跳,一開始琴聲悠揚,但隨一波又一波的琴聲,突然琴聲變得高昂緊繃,沉重渾濁有壓迫感,隱隱約約露出一股殺氣。

主人們是請大家來作客的,怎麼又暗藏殺機呢?

敏銳的蔡邕深感這事情有點蹊蹺,心情無限緊張起來,他大驚失色,友人相邀,爲什麼這琴聲殺機四伏,難道是鴻門宴?

想到那些嫉妒誹謗他的小人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當機立斷,便迴轉身,悄悄離開了。

蔡邕是聲望極高的大人物,主人聽到下人報告說這位貴賓已經來到了自己家的門口,卻又悄悄折回了,連忙追了出來,問個究竟,是不是禮數不夠讓他挑禮了。

蔡邕就直言不諱地說出了原因。

主人便拉着蔡邕來到酒席上,讓彈琴的樂師來見蔡邕,並說了蔡邕來了又想走的原因。

樂師聽了主人的解釋,望着蔡邕不由地失聲笑了,對蔡邕說:“先生莫非是剛纔我看到螳螂捕蟬的緣故?”

原來,樂師在屏風後面演奏的過程中,恰好瞥見有一隻螳螂,正打算捕食一隻鳴蟬。那蟬已經要飛走了,而那隻螳螂卻遲遲沒有下手,樂師心中不禁替螳螂暗暗着急。

“先生一定聽出來當時我的情緒,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琴聲裏,讓先生產生了懷疑?”

蔡邕聽了這番話,爽朗地笑了:“就是呀,隱隱有殺機!”

看來這琴韻真的與心境有關呀,只有精通音樂的人才會從細微處察覺到不同。

蔡邕聽琴的故事是怎樣的?他在音律方面有多精通? 第4張

二、《焦尾琴》與《柯亭笛》

蔡邕在江南地區避難的時候,看到一戶人家正在做飯,主人往竈膛中填加一塊又一塊的桐木做燃料,偶爾取了一塊木板,隨手丟入火中燃燒起來後,猛地爆發出一種非常清脆又響亮的聲音。

儘管聲音十分短促,而蔡邕卻從桐木板爆烈燃燒的聲音中瞬間敏銳地感到,這不是一塊普通的木板,是一塊絕佳的制琴好材料。

他迅速跑到竈膛前,從竈膛中把那塊木板扯了出來,買了下來,帶回家後,他用這塊木材精心製作成一架琴,安上琴絃後一試,這琴聲果然非同一般,聲音響亮而深沉,唯一的缺欠就是琴板的尾部還殘留着被火燒過的焦痕,蔡邕給這架琴起名爲“焦尾琴”,於是,“焦尾”成了後世形容好琴的一個術語,演成一個典故。

蔡邕有一年到會稽的柯亭。他發現這裏的人們就地取材,都使用竹子作爲建築房屋的材料,連屋檐下的椽子都是一根根的竹子製成的。

蔡邕好奇,經過認真觀察,蔡邕發現這些竹子的質地非常適應做樂器,是上佳材料。爲了驗證自己的判斷,他隨手抽出一支,鑿了幾個小眼,製作成笛子,隨口一吹,聲音悅耳動聽,果然非同尋常,被人稱之爲“柯亭笛”,伏滔在《笛賦序》中說:“柯亭之觀,以竹爲椽,邕取爲笛,奇聲獨絕”。

蔡邕是中國歷史上音樂造詣頗高的人,他的女兒蔡文姬深得家傳,頗有天賦,撰寫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流傳於後世。

一代梟雄曹操就是傾慕蔡邕的才華,不惜重金將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從北地贖回來,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