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思誠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王思誠是元朝末年官員,他被認爲是元末官場上的一股清流,但每個朝代到了末期基本都是最危險的一段時期,對於當官的來說更是如此,不被自己人殺也有可能被敵人殺,但王思誠卻能得以善終,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可能瞭解王思誠的朋友並不多,那這次就爲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看看王思誠有哪些過人之處,他爲官時又立下哪些功績,想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學習下吧。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一)出手不凡

王思誠才擔任監察御史,就敢挑戰官場陳規陋習。以前,各位御史上奏的密封奏章,只有部門最高領導才能拆看,其他御史只有在奏章下面簽名的份兒。王思誠對此非常不滿:“如果都像這樣,還有什麼上下級的名分!”

於是,凡是轉到他手下的密封奏章,他一概拆封把關,對贊同的奏章簽字放行,對不可施行的奏章一律蓋上公章鎖進保險櫃。這樣做既充分保證了密奏的質量,又把監察職責落到實處。從此,拆看密奏成爲監察御史的特權。

有個高官因受賄事件東窗事發,潛逃到外地。某蒙古族監察御史因爲無法將其逮捕歸案,就將他的母親抓捕捆綁在街頭示衆。王思誠路過集市見此情景,痛心疾首道:“古時候對罪犯的妻子兒女都不抓捕,更何況母親?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因兒子逃跑而牽連母親!”於是下令釋放。那御史堅決不放,一定要把她當誘餌釣出要犯。王思誠大怒,上疏彈劾自己,然後閉門不出。事情鬧大後,部門領導率御史們集體前往王思誠府邸求見並謝罪。

某縣長早聽說過王思誠的厲害,接到王思誠要到縣城巡視通知後,故意穿一身舊衣服,騎馬到城外恭迎王思誠。王思誠注意到他的坐騎,悄悄告訴隨從:“此人必定是貪官!”

果然,巡視組才進城門,就被人攔路喊冤。王思誠問:“你是想控告縣長搶了你的馬吧?”喊冤者連連稱是。王思誠命令縣長歸還馬匹,並將他治罪。隨從都很驚訝,問王思誠何以未卜先知?王思誠笑道:“他故意身穿破舊衣服以示清廉,卻在路上強取豪奪百姓的高頭駿馬,這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隨從們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國子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的太學生們發生羣毆事件,王思誠被授權全權處理。他查明事情真相後,召集學生宣佈處罰結果:開除5名帶頭動手的學生,另外參與鬥毆的70名學生一律降級處理。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對學霸予以升級獎勵,對學渣一概除名。經過這番整頓,國子監出現了新氣象,學生們更加勤勉互勵。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第2張

(二)憂國憂民

一年秋天,京城一帶遭逢秋旱,整個冬天無雨,纔開春就遭蝗災。百姓已經衣不果腹,又遭黃河決堤,更是雪上加霜,傷亡慘重,民不聊生。王思誠憂心如焚,上疏請求元順帝一面舉行“禱百神,陳牲幣,祭河伯”儀式,一面緊急調動部隊堵塞黃河決口,發放賑濟糧,並給每個死於洪水的災民發放棺木安葬,以示朝廷愛民之意。

朝廷在檀州(今北京密雲)設置監獄,讓犯人從事採金冶鐵的繁重工作。監獄剛開始還供給犯人衣食,但由於監獄上下人人雁過拔毛層層盤剝,幾年後囚徒的供給就被完全斷絕,導致30多人餓死,奄奄待斃者不計其數。獄吏爲了掩蓋事實真相,經常謊報囚徒的生病時間的長短和用藥次數的多少。王思誠巡視檀州監獄,瞭解到這些情況後,上書建議朝廷:這些囚犯本來罪不容誅,卻在監獄裏被活活餓死,這是監獄的責任!希望朝廷馬上制定出相關法令,以囚犯病死在獄中的數量來衡量獄吏罪行的輕重。

元朝初年,朝廷下令開鑿壩河(今北京市東郊)作爲運糧河。因工程浩大,“一夫日運四百餘石,肩背成瘡,憔悴如鬼。”工程結束後,壩河擔負起繁重的漕糧運輸任務。王思誠巡視壩河時,負責維護與運糧的壩夫和船伕因不堪忍受重負,“壩夫累歲逃亡,十損四五”只剩下區區730人,船伕也只有1300多人。這些人“晝夜奔馳,猶不能給。”王思誠建議朝廷將蒙古族人15000多戶遷往壩河沿岸定居,讓他們捕鷹打獵之餘勞逸結合,協助船伕和壩夫工作,保障壩河的正常糧運。

這三條利國利民的奏章,全部獲得朝廷批准實施。

(三)主政兩河

在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期間,王思誠同樣腳踏實地,政績斐然。

他河南主政期間,收到陝西行臺發來的公文,要求與河南聯手疏通黃河三門,設立水陸站以直通關陝。王思誠極爲重視,馬上帶領相關官員去實地考察。官員們害怕地險路隘,想編假話搪塞朝廷。王思誠怒斥他們:“如果我們都自欺欺人,還如何督責他人?對朝廷是什麼態度?你們等着,我親自去看!”官員們無可奈何,提心吊膽跟着他在黃河中灘磧路上走了一百多裏,沿途礁石錯落突出,最後無路可走。王思誠命令下馬步行,攀藤前行。官員們累得汗流浹背,但沒有人敢出怨言。步行30裏後,王思誠看到確實已經無法通行,便把沿途經歷奏報朝廷。朝廷接到王思誠的考察報告後,否決了陝西行臺的建議。

王思誠主政河北期間,適逢磁河水決堤,氾濫成災。他召集民工日以繼夜修築堤壩,終於堵住洪水。當年秋,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對王思誠感恩戴德,讚不絕口。

南皮(今河北省邢臺市南皮縣)百姓的先祖曾沿御河兩岸種植柳樹,歷代官府以此徵收名爲“柳課”的稅務。十多年前,因黃河決堤,柳樹全被淹沒,官府卻依舊徵稅,致使百姓更是貧困交加。王思誠實事求是上奏朝廷,請求免除了“柳課”稅。

他的轄區內,有著名的西漢名儒董仲舒和毛萇的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早已搖搖欲墜。王思誠奏請朝廷在這兩個地方修建書院,並設置專業講學師,獲得朝廷批准。

元末,由於天災人禍,四方百姓很多人失業,引發社會動亂。元順帝爲安撫民心,“命名臣巡行勸課。”王思誠負責安撫河北和山東一帶,他沿途召集當地有名望的父老,宣講皇上的恩德。百姓們激動得“莫不感泣”,進獻大麥小麥和豌豆,請王思誠轉呈元順帝。回京後,他根據巡撫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向元順帝提出七條治國安邦和穩定民心的建議,受到元順帝重視。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第3張

(四)鬆州懲貪

40名鬆州(今四川省松潘縣)百姓聯名告御狀,指控當地蒙古族官吏狼狽爲奸逼良爲匪。朝廷震怒,指派王思誠徹查此案。

王思誠祕密抵達鬆州明察暗訪,弄清楚蒙古族官吏們爲索取鉅額賄賂,故意栽贓誣陷良民爲盜匪的犯罪事實,將鬆州知府以下的23名涉案官員一網打盡。爲徹底糾正冤假錯案,王思誠特意進鬆州監獄現場辦公,令有冤屈者當面申訴。

有個囚徒面訴:他曾在某盜賊潛入他家偷盜時,與盜賊展開激烈搏鬥,差點失手將盜賊刺死。盜賊懷恨在心,再次偷盜被官府抓獲後,便誣陷他是同夥,並提供了所謂贓物。而負責緝盜的捕快爲了邀功請賞,偏聽偏信把他抓捕入獄。王思誠查證屬實後,處罰了捕快,釋放了無辜者。

巡視監獄時,一個少年犯引起了王思誠的特別注意。少年犯臉上稚氣未脫,卻戴着沉重的刑具,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王思誠給他除去枷鎖,詢問案由。少年犯供述:半年前的一個傍晚,他在走親戚的路上遇到三個大漢,於是結伴同行。半夜進村後,大漢們闖入一戶有錢人家搶劫,令他在門外放風。他知道遇到盜匪,立刻飛奔到縣衙報案。縣衙捕頭玩忽職守,未能及時出動抓獲盜匪,爲逃避罪責,昧着良心把他當同案犯抓捕後嚴刑拷打。王思誠覈查屬實後,釋放了少年,將捕頭投入大牢。

王思誠在鬆州砍下三板斧,嚴懲了貪官污吏,樹立了朝廷親民形象,被鬆州百姓稱爲王清天。

(五)中流砥柱

最能考驗王思誠膽色的事情,發生在公元1357春。當時,王思誠巡訪陝西,正趕上紅巾軍橫掃陝西,兵鋒距奉元(元代西安舊稱)僅30裏。奉元城裏的高官們驚慌失措,無計可施。王思誠冷靜地分析:“陝西是戰略要地,關係天下得失,絕對不能失守!河南名將察罕帖木兒歷來驍勇善戰,威震敵膽。此時,我們必須派使臣求援,纔是上策。”高官們出於私心,吵嚷半日“論久不決”。王思誠親筆寫信向察罕帖木兒求援,察罕帖木兒接到求救信,被王思誠爲國爲民之心感動,冒着擅自調動部隊的罪責,“提輕兵五千,倍道來援。”

王思誠冒着危險前往城外鳳凰山犒勞援軍,與援軍商定攻防策略。回到城內,爲穩定軍心,王思誠“夜宿臺中,未嘗解衣。”有個高官想趁着夜色把妻子兒女送出城外,被王思誠堅決制止,並令他把守北城。由於城外攻勢猛烈,高官又企圖率部棄城出逃。王思誠耐心開導他:“我們身受國家重託,肩負安定一方責任,本來就該戮力同心以死報效朝廷!人生自古都要死,無非是早晚點兒而已!”一番話使得“衆乃安”。奉元城解圍後,河南軍事長官果然追究察罕帖木兒擅自調兵的罪責。思誠立即上奏朝廷,請求讓察罕帖木兒專守關陝,察罕帖木兒得以免除責罰,名正言順鎮守陝西。

身處元末危險時期的王思誠,他爲什麼能得到善終? 第4張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此起彼伏,朝廷兵力捉襟見肘,準備在五個省抓壯丁補充兵源。王思誠堅決反對道:“關中抵禦紅巾軍才結束,現在所有軍隊的供給都很困難,只能就地徵集糧餉。百姓們早就飢寒交迫,再承擔糧餉更是雪上加霜。現在大規模徵兵,萬一激發民變,後果不堪設想!希望朝廷謹慎從事!”由於他的態度很堅決,徵兵一事不了了之。

監察御史作爲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的官員,最容易招致不法官吏們的打擊報復。王思誠所處的時代尤其兇險:由於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而監察御史的監督對象都是有蒙古貴族背景的狠角色,所以,很多漢官執政時如履薄冰,明哲保身,小心翼翼,深恐稍有不慎就會惹火燒身甚至自取滅亡。

王思誠卻在最容易得罪人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最後得以善終,被追諡“獻肅(諡法:智質有操曰獻,身正人服曰肅)”。這個諡號正是對王思誠一生的準確概括。王思誠留給後人的官場生存法寶就是:爲官者無論身處哪朝哪代,只要不忘初心、一身正氣、忠於職守,都必定在史書上豎起一塊永不磨滅的豐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