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魯肅的死因是什麼?他的歷史評價如何呢?

魯肅的死因是什麼?他的歷史評價如何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肅的死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爲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爲他舉哀。

魯肅的死因是什麼?他的歷史評價如何呢?

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黃龍元年(229年),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可謂明於事勢矣。”

當大帝遷都建業時,與將相文武大會,跟嚴畯說:“我過去把魯子敬比作鄧禹,當時你們爭論沒有停止過,現在又覺得如何呢?”嚴畯退席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覺得誇讚魯肅太過了吧。”大帝說:“過去鄧仲華見到光武帝,當時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撫河北,行大司馬事,光武帝最初並沒有帝王的志向,是鄧禹勸說他光復漢業,追索源頭,開端是鄧禹之議啊。子敬爲人豪爽有奇略,與我最初相談,便涉及帝王基業。這點與鄧禹相似,我才這麼比較。這是有原因的,不是我偏愛他。”嚴畯於是佩服。

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 有才幹,於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魯肅的死因是什麼?他的歷史評價如何呢? 第2張

魯肅的人物評價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爲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爲,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爲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纔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併爲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爲惱恨, 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爲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爲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魯肅人物簡介

魯肅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東漢末年,他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不僅如此,他還仗義疏財,當時,周瑜是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爲好友,共謀大事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是個呆直的老實人而已!其實,魯肅一點也不呆直!赤壁之戰勝利後,他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然魯肅表現得不是特別高興,孫權便責問他。魯肅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天下,才值得高興!”

另外,呂蒙死時,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及哭呂蒙時,也曾批評魯肅好車大炮。這兩點便刻畫出一個大抱負、不呆直的形象!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爲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後來又因政治軍事形勢需要,魯肅擔任漢昌太守,,此後魯肅爲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爲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爲其發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