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作爲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正月十一爲何被稱爲子婿日?

作爲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正月十一爲何被稱爲子婿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十一,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子婿日是春節期間富有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中國民歌稱爲十一請子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爲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正月十一爲何被稱爲子婿日?

其實,“子婿日”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沒有吃完,因此會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爲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而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趕回孃家必須由孃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孃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古早時期的中國習俗,已婚婦女不能無故擅自歸寧,所以大年初二回孃家時,多半由孃家兄弟前來迎接。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因此到了正月十一的時候,岳父岳母會再次邀請自己的女兒女婿來家裏吃飯,以此作爲回禮。這就是“子婿日”的由來。

這一道手續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己變成電話邀請。而回孝順子婿孃家則不能空手回去,要準備一些禮品,稱爲「伴手」。如孃家其它兄長有小孩的,則要另準備紅包;女兒若有小孩,則外公外婆或舅舅送雞腿,與用紅絨線系古錢掛在小孩頸上,謂之「結綵帶」。

「安平縣雜記」雲:「初六日,婦人均往父母家歸寧,俗名做客。」,民歌雲:「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可見「做客」的時間並不一定,但現今的習俗卻是正月初二請子婿,應爲初二做女兒的回孃家做客,而女婿陪着一道回來,接受岳家的招待,久而久之,做客和請子婿就變成同爲初二那天了。

作爲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正月十一爲何被稱爲子婿日? 第2張

行彩橋

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爲“行橋頭”,“行頭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羣,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涌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說:“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裏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

吃烙合

在正月十一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古人認爲,“十”是“齊備完美,周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會把元宵節前的四天看作“拜晚年”的時段。這一天的飲食習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與“和”諧音,吃合子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上採日

農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爲“上採日”。上採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炮龍節

廣西賓陽縣舉辦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節日——“炮龍節”。“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