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三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曹魏的內部鬥爭和矛盾應該是最嚴重的,不過依靠自身強勁的國力依然是三國中最厲害的一方。但曹魏之所以能保持強盛,就是因爲他們實行了很多會引發矛盾的政策,讓朝內士族和宗親產生相互制約的現象。東吳和蜀漢在孫權、劉備在世的時候內部還是非常團結的,但他們已不再也是亂成一鍋粥,而且他們一亂就是滅國的下場,絲毫沒有能夠翻盤的機會。下面就爲大家分析下這三個國家最嚴重的矛盾到底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各自爲戰,三國紛爭長達百年之久。三國各有勝負,魏有赤壁之敗,蜀有夷陵之敗,吳有合肥之敗,然而這些敗仗都沒有影響到三國鼎立的格局,對整個三國未來走勢並不是決定性的。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真正決定三國自己命運的是三國自己內部的矛盾。那麼這三國各自都有什麼內部矛盾呢?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第2張

一、先說羅貫中推崇至極的蜀漢。根據諸葛亮隆中對,劉備集團先取荊州,而後進軍西川,先後取蜀中、漢中之地,遂成三國一員。也就是說後來進入益州地區的劉備人馬是荊州地區的過去的荊州人。到了益州之後,劉備集團新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必定要重用本地人才,慢慢就形成了益州本地人的一個集團:益州集團。而原來從荊州過來的荊州人,也形成了荊州集團。

這便是蜀漢集團自始至終最大的矛盾。隨着荊州集團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漸次凋零,益州集團佔據上風,如馬忠、李恢、王平、黃權、譙周等人。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最大的不同便是對諸葛亮劉備圖取天下戰略的認同。荊州集團跟隨諸葛亮劉備南征北戰,白手起家,有着一統天下的雄心。而益州集團則不同,他們本身是當地名流或者上層階級,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張魯、劉璋、劉備、曹操、司馬昭統治,都是一樣,只有自身利益不受損害就可以,他們沒有爭天下的雄心,卻常常是諸葛亮北伐的障礙。後來勸劉禪開門投降的譙周等人就是益州集團的代表。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第3張

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九州得其六,不可謂不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也正是因爲曹操是白手起家,所以曹操是寒族的代表。與漢族相對,司馬懿、楊修等人代表世家大族,簡稱世族。寒族和世族貫穿曹魏政權幾十年,最終世族代表司馬家戰勝寒族,建立晉王朝取代曹魏政權。

自東漢以來形成的詩書大儒之家,後來逐漸形成了世家大族。自東漢至宋朝,世家大族影響中國近千年之久。清河崔氏、山西王氏等家族在唐朝時甚至排名在皇族李家之前,李世民也無可奈何。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位,爲了緩和寒族和世族的矛盾,推出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在一段時間內緩和了矛盾,但是卻造成了曹魏政權的衰落,世族的崛起,最終世族取代寒族。曹丕水平差曹操差的不是一點點啊!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各自有什麼內部矛盾? 第4張

三、與蜀漢、曹魏集團的內部混亂相比,東吳在孫權在世時,還是比較平靜的。東吳與蜀漢是結盟關係,相安無事。而與曹魏經過幾次較量也都不敢有大的動作,所以外部環境是好的。內部沒有蜀漢的本地人外地人之爭,也沒有曹魏的寒族世族之爭,在孫權在世時,東吳國泰民安。但是孫權一死,繼承人問題便脫穎而出,而這個問題最終導致了東吳的滅亡。

孫權立三子孫和爲太子卻非常寵愛孫霸,由此引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亦分爲兩派。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幼子孫亮被立爲太子;孫吳開始走向衰落。其後幾十年,孫吳最終被司馬晉所吞併,天下一統。

整體來說,孫吳所面對的內部矛盾要少得多,局面要好得多,但是孫權卻把這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孫權的高壽及其統治時的穩定用光了孫吳政權所有的好運,留給其後代的局面只能讓人一聲嘆息。取代曹魏的司馬家終結三國鼎立格局,卻把中國帶入前所未有的混亂時代,以至於司馬家創始人司馬懿被後世唾罵幾千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