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

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王朝艱難地平定了安史之亂,爲何還是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公元762年年底,負責主持平叛事宜的新任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指揮唐軍在昭覺寺一線接連重創史朝義所部叛軍,再度收復洛陽城。在此後的數月之中,僕固懷恩率朔方軍不斷追擊史朝義所部叛軍。

因爲安史叛軍勢力強盛,在平叛之初,對待降將,唐朝君臣便已制定“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處置辦法,於是見史朝義大勢已去,其麾下將領紛紛倒戈向唐軍投降。不久,走投無路的史朝義被迫自殺,歷時近八年的安史之亂從此落下帷幕。

得知安史之亂被平定的消息後,朝野上下欣喜若狂,詩聖杜甫揮毫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在詩中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句,表達了自己滿心歡喜。

此時,唐朝上下都認爲安史之亂被平定了,天下將會再度回到那個令人無限懷念的“開元盛世”之中。可是,歷史並沒有向着人們所希冀的方向發展,唐朝非但沒能回到盛世,還一步步滑向了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混亂局面。

那場使得強盛的大唐王朝疲於奔命的安史之亂既然已被平定,爲何唐朝還是無可奈何地陷入了藩鎮割據之中呢?

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

其實,這一切還要從節度使制度的誕生說起。

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統治者重建了均田制,並且也從隋朝手裏將均田制的配套制度——府兵制繼承了過來,在天下各地設置折衝府,府兵平日裏務農,戰時拿起武器爲國征戰。因爲唐初天下未定,折衝府主要設置在關中,用以拱衛國都長安,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佈局。

隨着唐朝的日益強盛,唐高宗、武則天夫婦多次開邊,使得唐朝的兵力不斷向邊疆集中,到了唐玄宗時期,已然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與此同時,因爲經濟的不斷髮展,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走向了瓦解,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

而此時唐朝疆域廣袤,唐朝建立之初施行的“中央—州—縣”的行政體系受到了極大地挑戰,中央對直接管轄三百餘個州力不從心。此前唐太宗曾在州的上面增設了道,但是道只是一個監察區劃,並不是一個行政區劃,道的長官只擁有監察權,而無行政權。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唐玄宗將原本的十道分成了十五道,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出任採訪使,負責監察各自轄區。而後,唐玄宗又一步步廢止了均田制、府兵制,改用徵兵制,又在邊疆重鎮設立節度使,全權處理轄區事務,但是要接受採訪使的監管。

如果只是這樣的體制,節度使在接受中央朝廷領導,又被採訪使監管的情況下,是很難形成割據局面的。

可問題還是出在了唐玄宗自己身上,他十分寵信安祿山,不僅命其身兼河北三鎮節度使,還將採訪使之職也給安祿山安排上了。這樣一來,安祿山集軍政大權與監察權於一體,這就使得安祿山有了與中央朝廷叫板的能力。、

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 第2張

在前面我們說到過,唐朝在平叛過程中,對待降將的政策一向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於是在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將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田承嗣等人就地封爲了河北三鎮的節度使。如此一來,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僅僅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了天下,而實際上河北三鎮還是處於名爲唐軍,實爲叛軍的控制下,中央朝廷根本調動不了三鎮。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在安史之亂後,唐朝便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各地藩鎮根本不聽中央朝廷的,都是各玩各的。

其實這是個誤區,在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後,真真正正割據的藩鎮只有河北三鎮,還有期間少數反叛的藩鎮,但是都被中央朝廷所鎮壓。在唐朝末年之前,絕大部分的藩鎮都是聽命於中央朝廷,就算是已然形成割據的河北三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聽從中央朝廷的命令,以此安撫百姓。

從唐代宗統治時期到唐懿宗統治時期,在這百年時間裏,唐德宗、唐憲宗、唐穆宗等數代君王多次削弱藩鎮力量。期間雖然有河北三鎮復叛、二帝四王之亂等惡性事件發生,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央朝廷始終能夠牢牢控制住絕大多數的藩鎮,甚至到了唐憲宗在位時期,唐朝還一度消滅了割據藩鎮,解除了藩鎮危機。而且,中央朝廷在此期間手中一直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用以震懾各地藩鎮,而不是如同周天子一般,成爲了諸侯的吉祥物。

不過,安史之亂對於藩鎮割據確確實實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唐玄宗天寶年間,天下本來只有坐鎮邊疆的九個節度使外加一個嶺南經略使,可是到了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後,天下已經形成了三個藩鎮主要集中區:邊疆、中原、東南。

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無法扭轉藩鎮割據的局面? 第3張

其中邊疆藩鎮負責抵禦外敵;中原藩鎮則是用以改變外重內輕的軍事佈局,在牽制邊疆藩鎮,使其不能輕易威脅中央的同時,溝通東南藩鎮;而東南藩鎮則是從財政上支持中央朝廷。在這百年時間裏,中原藩鎮、東南藩鎮以及邊疆大多數藩鎮皆在中央朝廷的控制之下,並未形成割據之勢。

這一局面被徹底改變,唐朝中央失去了對各地藩鎮的控制,還要從那場席捲了整個唐朝的“黃巢起義”說起。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唐僖宗調集各鎮將士參與平叛,可是各鎮節度使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實力,只要黃巢不到自己的勢力範圍,絕不出兵平叛。一來二去之後,起義愈演愈烈,黃巢起義軍不斷擴張。各地藩鎮面對黃巢的威脅,只能不斷擴充兵力,用以自保,就連被唐僖宗委以重任的諸道行營都統、尚書右僕射高駢都玩起了擁兵自重、養賊自重的把戲,坐看黃巢起義軍北上攻入關中,攻陷長安。

而後,雖然在各鎮節度使的努力之下,黃巢起義被迅速平定。可是此時的各地藩鎮已然坐大,中央朝廷也失去了威懾各地藩鎮的武裝力量,再加上唐朝統治者對待起義軍降將又拿出了祖傳的“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處置辦法,又封賞了一批降將當節度使,其中就有親手終結唐朝的朱溫。

如此一來,各地藩鎮徹底失控,唐朝中央政府徹底成爲了擺設,於公元907年走向了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