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宋代爲何就沒有了宦官之禍?

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宋代爲何就沒有了宦官之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謂宋代沒有閹禍,是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的,所以嚴格來講,應該說“宋代沒有明代那種閹黨成勢的狀況”。這麼說就差不多了。但這並不等於說宋代太監就不曾爲禍,這是不對的。因爲距離晚唐不太遠,前朝的宦官爲亂,廢立皇帝的往事,還有一根弦掛在宋代執政者的腦袋裏,所以宋代的執政者能相對汲取一點經驗教訓,首先是從體制上做了一番規劃。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宋代爲何就沒有了宦官之禍?

第一,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制宦官的勢力。其中,太祖時限制人數爲50,要收養養子,要滿3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纔可以收養一人。到太宗時,人數有所增加,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到南宋孝宗時,因爲“宦者員衆”,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後來有所增加,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對比一下唐、明兩代的宦官數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羣體的勢力控制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第二,由於唐代宦黨爲亂,其根本是因爲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唐代的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級職位,一般比較慎重。不是不授予其高級職位,而是對於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例如,北宋前提的重要宦官,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爲有戰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只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後來有人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爲賞賜太薄,結果被“杖脊刺面配崖州”(在今海南三亞,當時是很荒僻的地方)處置了。

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宋代爲何就沒有了宦官之禍? 第2張

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的太監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度使的榮銜(宋時節度使爲榮銜,無實權執掌)。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提點樞密),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只是爲養子、家人留一點待遇。真宗本來已經答應了,但由於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後還只是以“節度留後”終止了。南宋光宗時期,王德謙王公公想謀個節度使的榮銜,本來已經批覆許可了,但執政團隊一致反對,硬是把形式上正在審批的公文(製出)給廢了。

第三,雖然做了以上的各種限制,但宦官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在體制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注1)這兩個系統內升遷的話,最高只能到內東頭供奉官(注2)。如果要繼續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系統,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系統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爲文官(也有少數武官)。

因爲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系統中進行管理,這等於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比較高級的宦官的管理和其他官員一樣,都要經過政府的考覈審查,然後授職,這樣就相對比較嚴密。正因爲此,宋代宦官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因爲他們往往被授予武階,其差遣往往也被看成是武官來除授。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3人。這43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歷!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