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邯鄲之戰爲啥成了白起、范雎的滑鐵盧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邯鄲之戰前,白起直搗邯鄲的計劃被范雎阻止,二人起了矛盾;

邯鄲之戰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

邯鄲之戰後,范雎被秦昭襄王貶退。

如果把這個過程連起來看,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白、範兩人之所以先後遭殃,其實原因都一樣——損害了封建君王的權威。

白起等於用手指着秦王的臉說:你錯了;范雎則是用行動把秦王帶進了坑裏。

長平之戰後,白起計劃趁熱打鐵攻下邯鄲,爲啥被阻止?

公元前359年,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將軍隊一分爲三:王齕攻打趙國的武安、皮牢;司馬梗(司馬欣的祖父)北定太原,佔領全部上黨地區;而白起本人,則計劃率領精銳直撲邯鄲。

對於這一計劃,當時的秦昭襄王以及秦相范雎是比較清楚的,史書中明文記載: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曰:“然。”

應候就是范雎,可見,當時白起的行動方案,是已經向秦國朝廷報備的,並非是擅自行動。

然而根據史書的說法,在蘇代(蘇秦的弟弟)的鼓動下,擔心白起立下滅國之功後地位超過了自己,隨後范雎制止了這一行動,理由是:“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即秦軍急需休整,既然韓趙願意割地求和,那就借驢下坡。

最終的結果就是秦國的將相起了矛盾:“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如果白起的計劃成行,是否真的能拿下邯鄲呢?我們不好瞎猜,那一時期政治家的論斷也許更有說服力。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中,有這麼一段話:

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

趙國地處中原,三面受敵、無險可守;而且境內多民族雜居,北部以代郡爲中心,遊牧色彩濃厚;南邊的中心則是邯鄲,典型的中原農耕文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推動了兩種文明軍事上的融合,但相對於其他列強,趙國的內部問題複雜得多,所以《韓非子》稱趙國“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第2張

而長平之戰,幾乎消耗了趙國的大部分人力、物力:“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戰爭是最有效的催化劑,軍事支柱被全殲,帶給趙國的衝擊不僅僅限於人口、軍事、經濟方面,社會各層面的矛盾也被充分點爆,即“趙氏上下不相親,貴賤不相信”。

人心渙散、準備不足,各國迫於長平之戰的威懾不敢輕易援助。此時秦軍若分路進擊,提前終結趙國並非不無可能。

秦昭襄王爲什麼同意范雎的意見?他的考慮應該是多方面的:

首先,范雎是秦昭襄王排擠太后/魏冉一黨、收回王權的頭號功臣,也是遠交近攻戰略的擬訂者,更是施展反間計促成趙國換將的智囊,對於這位得力干將的判斷,秦王自然選擇信任,這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不僅范雎忌憚白起立下不世之功,秦昭襄王同樣不希望看到這一局面:中國古代的政治,向來注重派系、山頭。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名將,范雎纔是秦王自己扶植起來的嫡系;魏冉已經被驅逐、被否定,如果任由他的人立下滅趙奇功,秦昭襄王的威嚴往哪兒擱?

阻止白起攻趙的主謀,看似是范雎,實際上秦昭襄王纔是幕後主腦,白起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他隨後跟秦王幾乎撕破臉的重要原因。

白起爲啥被賜死?公然挑釁秦昭襄王的權威

秦、趙達成合約後,緩過神來的趙國翻臉不認賬,秦昭襄王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沒過一年立即調動大軍強攻邯鄲。起初的統帥是五大夫王陵,頭號名將武安君白起則因病未能出征。

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在邯鄲多次遇挫,即使秦昭襄王及時補充兵員,仍未能緩解這一局面,秦軍甚至一連陣亡了五位將校。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第3張

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秦昭襄王首先想起了白起,恰好此時這位招牌將領已經痊癒,於是就迫不及待命令他去前線代替王陵。

但白起竟直接拒絕了王命,並且給出了理由:邯鄲城堅防固,而且靠近其他諸侯國,便於救援;此時各國已經走出了長平之戰的威懾,他們不會坐視趙國滅亡,一定會出手。何況秦軍在長平也損失慘重,將士疲憊、國庫空虛,攻趙必定失敗。

白起說得義正辭嚴、無從辯駁,但如果我們站在秦王的角度,只會聽到這兩點:

第一,秦王攻打邯鄲是錯誤;

第二,攻打邯鄲必敗,所以我白起拒絕出戰。

無論在任何時期,公然指出上級的錯誤都是職場大忌,更何況那是在王權至高無上的年代?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難道因爲預判戰局不利就可以拒絕出戰?

秦昭襄王接下來的舉動頗具深意:“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他見自己的命令不頂事,就派范雎親自登門致歉、請白起出馬。

這一動作的含義不難判斷:實際上是已經在向白起認錯了。但白起並沒有借驢下坡,反而“終辭疾,不肯行”,秦王只好派王齕前去代替王陵。

但王齕也未能扭轉戰局,加上魏、楚等國先後前來救援邯鄲,秦軍接連戰敗。白起聽到這一戰況不僅不爲國分憂,反而公開嘲諷:“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下不了臺了吧!?

秦昭襄王的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可想而知,他強令白起前去邯鄲,但這位大佬繼續裝病、堅決不聽。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第4張

公元前257年,秦王下令把白起貶爲士兵、發配到陰密,但一時還沒動身;

兩個月後,王齕面對各國的圍攻奮力抵擋,但雙拳難敵四手,不利的戰報接連傳到咸陽。秦王無比憤恨,又氣又惱,下令白起立即動身;

白起離開不到十里路,秦昭襄王聽說他仍有怨言,於是派出使者快馬追上,賜給寶劍一把,一代名將自殺身亡。

白起之死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公然多次嘲諷秦王的戰略錯誤,身爲軍人抗命不遵,面臨國家危急袖手旁觀,任何一條都夠他死一次的了,何況三罪並罰。

而范雎的失勢,原因更加直接。

大紅人范雎爲啥被驅逐?既是背鍋俠,也是咎由自取

就在白起被殺後,信陵君魏無忌在邯鄲城外大破秦軍,爲了避免形勢更加惡化,王齕只得撤出戰鬥,退守汾城休整;而秦將鄭安平所部陷入趙軍包圍,二萬人馬全部投降。

鄭安平,本是魏國人。當初,范雎被魏相魏齊迫害,正是在鄭安平的幫助下,范雎才逃到秦國,開啓了平步青雲的逆襲之旅。范雎這人有個特點:睚眥必報、恩怨分明,爲了感謝鄭安平的再造之恩,他向秦昭襄王舉薦,任命其爲將軍。

白起與范雎的命運在邯鄲之戰後,有何變化? 第5張

秦國原本是依據軍功爵制升遷軍官,秦王願意破例,可見他對范雎的信任。但此時鄭安平臨陣投降,並且在趙國官封武陽君,無疑是往秦昭襄王臉上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有人出面承擔責任的,推薦鄭安平的范雎自然首當其衝。

同時,邯鄲之敗,客觀上也證明了當初白起思路的正確;損兵折將、秦軍威嚴受挫,這個板子自然不能打到秦昭襄王自己身上。當初在長平之戰後建議終止白起行動的范雎,怎可能安然無恙?

因此,邯鄲至戰後,范雎迅速失寵,兩年後被勒令趕回封地,不久後鬱鬱而終。他的下場也算是咎由自取:所用非人、戰略失誤,嚴重損害了重用自己的秦王的威嚴,由他出面爲邯鄲失利負起責任,雖然殘酷、但也合理。

白起和范雎這對冤家,也算是殊途同歸了。伴君如伴虎、官場如戰場,這兩位在武、文兩方面爲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名臣,即使能位極人臣、紅透半邊天,但一旦王權需要,他們都得成爲炮灰,可悲可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