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東漢以來多年的亂局裏,外族勢力爲何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在東漢以來多年的亂局裏,外族勢力爲何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是東漢末年我國有名的分裂時期。自董卓亂政以來,中央政權式微,各地軍閥爲了爭奪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常年紛爭不斷。最終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在角逐中強勢勝出,得以各踞一方,成三國鼎立之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之間爲了一統天下贏得最終勝利,常年也是混戰不已。而自古以來,每當中原地區局勢混亂之際,便是邊疆外族趁機進犯之時。華夏民族最爲黑暗和慘烈的歷史——“五胡亂華”,就是西晉王朝王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被胡人趁虛而入而導致的滔天災禍。

在東漢以來多年的亂局裏,外族勢力爲何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輕則百姓被傷,財物被掠奪;重則政權顛覆,橫屍遍野。但在三國時期,東漢以來一百多年的亂局裏,環伺邊疆的外族勢力卻始終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是他們善心大發紛紛龜縮不出,還是洗心革面恪守本分收斂了狼子野心?當然都不可能。事實上,各個割據政權對領土的強勢維護,衆多優秀的邊關將領浴血奮戰,纔是三國時期外族一直沒能掀起風浪的主要原因。

中原豐富的物質資源,一直讓生存環境相對較爲惡劣的外族勢力垂涎不已,從沒有放棄過對中原政權的騷擾。

東漢末年,漢王朝衰微,天下大亂之際,外族勢力自然也想入主中原分一杯羹。但三國時期雖然各路軍閥間彼此混戰,也沒放棄過對外族的戒備,邊疆地區都有邊關大將鎮守。

而且,三國時期共分天下的三大勢力都是軍事上強有力的政權。雖然處於分裂狀態,但自漢以來打下的軍事組織訓練基礎加上各軍閥之間又常年對戰,所以士兵的軍事素質都很高,擁有着強大的戰鬥力。而漢王朝還強大的時期,外族就在漢朝抵禦外族的過程中遭受過嚴重打擊,先天不足。

各外族間和各族內部也是處於分裂狀態,沒有形成有強有力的軍事組織,沒有統一強大的戰鬥力,在武器裝備、人口、物資等方面都十分匱乏和落後,軍事實力與中原軍隊來說並無優勢。而三大政權的的領導核心人物在對待外族入侵勢力都持嚴厲打擊的強硬態度。

在東漢以來多年的亂局裏,外族勢力爲何沒有掀起較大的波瀾? 第2張

北方匈奴、烏桓及鮮卑等族由曹操坐鎮的曹魏政權主導反擊,西部外族羌族戎族由劉備坐鎮的蜀漢政權抵擋,南部山越則由以孫權爲首的東吳政權鎮守。

在長期征戰的背景下,各國精兵能將層出不窮,其中就不乏有對打擊外族有經驗的大將。因此在魏國、蜀國和吳國強勢反擊下,外族勢力不得不偃旗息鼓,屢屢敗退。

東漢末年,外族勢力時有騷擾,爲保疆衛土,魏國、蜀國、吳國都組織過數次針對外族入侵勢力的反擊戰。

當時實力最爲強大的曹魏政權面對的也是民風尤其彪悍的北方各族,其中就有“搗亂屆祖師爺”——匈奴。匈奴從古老的西周時期就時常南下作亂,三國時期也不例外。

後曹操派遣了多名大將,逐步瓦解了匈奴的勢力。曹魏面臨的另一個外族勢力,是在東漢末年強大起來就對中原騷擾不斷的烏桓一族。

其實在被曹魏軍隊反擊之前,早有先前駐守北邊的將領公孫瓚在多次抗擊烏桓的對戰中均大獲全勝,削弱了其作戰能力。但幾年後烏桓族不服輸再次向中原發起挑釁。最終,曹操派出曹彰、田譽等大將一舉擊破烏桓,斬殺其首領,烏桓大軍潰敗,政權瓦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