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對於明清戰爭而言,它的爆發有着什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對於明清戰爭而言,它的爆發有着什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戰爭(1618年—1683年),戰爭的雙方,一爲明朝,一爲後金(清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明清戰爭是指在清國興起和明國滅亡的過程中,明清之間發生的多次戰爭。從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建立,到1683年明鄭淪陷,清朝政府統一臺灣,大戰小戰連續不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明清戰爭而言,它的爆發有着什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明清戰爭起自1618年四月十三日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止於止於1683年九月明鄭政權覆滅最後一個漢族的大一統王朝淪陷,歷時超過六十五年,其間大戰、小戰交替發生,從數十、數百人的武裝衝突,發展爲千萬人的激戰,再擴大到幾十萬人的殊死搏鬥。它既有平原曠野上的往來衝殺,也有堅城之下壁壘森嚴的鏖戰,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多變,皆爲亙古所少見。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爲其他戰爭所不及,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

明清戰爭的背景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爾哈赤所兼併,他們試圖脫離作明朝政府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明朝中央政府作爲合法政權,不可能允許東北地區的背叛和分裂。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爲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松山之戰

皇太極以大軍屢次入口而不能佔據明朝尺寸之地,都因爲山海關在明朝控制下,受到阻隔,而要攻取山海關,必先奪下關外錦州等城。崇禎十四年正月,命睿親王多爾袞等領兵攻錦州,未能攻克,改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繼續進兵幷包圍錦州。明將祖大壽奮力拒守,圍不解,告急於明廷。爲援救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調集王樸、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總兵,十三萬士兵、四萬匹馬及足支一年的糧草聚於寧遠。洪承疇擬用持久戰,建立一條從寧遠到錦州的糧道,大兵步步爲營,以守爲戰。而兵部尚書陳新甲恐師久餉匱,趣兵速戰。崇禎帝也密敕刻期進兵。

對於明清戰爭而言,它的爆發有着什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第2張

洪承疇不得已於七月二十六日誓師援錦州。明兵倉卒出發,二十八日抵松山,留餉於寧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山。大軍紮營於乳峯山之西,其山之東即爲清軍。明軍的陣營和初期的交戰都佔優勢。八月,皇太極率軍來援,形勢急轉直下。清軍自山至海,橫截明兵餉道,使錦州受困,松山也被包圍。洪承疇欲傾全軍孤注一戰,八總兵各持異議,兵部職方郎中張若又鼓動回寧遠支糧,以致無法整軍再戰。王樸怯懦無能,首先逃走。吳三桂等更番殿後,各軍跟着向杏山奔去。清軍早有埋伏,前面迎擊,後面追擊,明軍一敗塗地。曹變蛟、王廷臣突入鬆山城。與洪承疇堅持困守。洪承疇、邱民仰組織將士五次突圍,均未成功,傷亡極大。

皇太極又預料明杏山兵必棄寧遠,便在中途設伏於高橋,襲擊明軍,王樸、吳三桂等僅以身免。此役明兵被殲五萬餘人,駝馬器械損失數十萬。從此松山城中餉援皆絕,清軍又掘濠圍困。崇禎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副將夏成德等縛洪承疇,以城降清。清軍入城,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被殺,洪承疇降清。祖大壽守錦州一年多,力竭亦以城降。接着杏山、塔山相繼被清軍攻克,山海關外僅餘寧遠孤城。

鬆錦之戰使清朝取得了進佔遼西的決定性勝利,爲佔領北京進一步掃除了障礙。但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已於崇禎十七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清入關後便轉入同農民軍及南明、三藩作戰了。

明清戰爭的結果

明清戰爭的結果,清朝入關並逐步佔領全中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