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前期的首都在哪裏?其建築風格對哪些宮殿有影響?

明朝前期的首都在哪裏?其建築風格對哪些宮殿有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應天府,又稱京師、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爲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爲陪都。應天府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慶路爲應天府,“應天”之名意指“上應天意”。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爲南京,爲明朝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爲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爲留都。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爲江寧府。

明朝前期的首都在哪裏?其建築風格對哪些宮殿有影響?

歷史沿革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從雨花臺進入建康城。元軍佔領建康後,設建康府宣撫司。天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爲集慶路。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三月,改集慶路名爲應天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應天府建爲南京,以開封府建爲北京。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罷北京開封府,改南京稱爲京師。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京師改稱“南京”;改北平府(今北京)名爲順天府,建爲“北京”,稱爲“行在”。

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順天府,遂開始全面營建北京城,以南京故宮爲藍本營建北京故宮。

明朝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順天府,改北京名爲京師,改南京應天府爲留都,行“兩京制”。朱棣稱帝后的南京,仍留有有完整的機構。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應天府,改應天府爲江寧府,改南直隸爲江南省。

明朝前期的首都在哪裏?其建築風格對哪些宮殿有影響? 第2張

都城規模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面積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羣,被稱爲“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爲中國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禮制秩序的典範,其建築形制爲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後歷時二十六年,佈局依《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爲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爲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爲太廟、社稷壇。

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爲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後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爲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爲東西六宮。

南京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也是遵循禮制、呼應天象、順應自然建設的傑作

整體佈局、建築形制都成爲後來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設計藍本,並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明代王府、韓國首爾景福宮、越南順化紫禁城、琉球國首裏城等宮殿建築的佈局與形制。其建築風格、裝飾風格作爲中國明清官式建築的母版,影響至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