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衛夫人生前已名望海內外,她又是怎麼教王羲之書法的?

衛夫人生前已名望海內外,她又是怎麼教王羲之書法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衛夫人,東晉著名女書法家。其生前已名望海內外,書聖王羲之少年時曾拜師門下,學習書法。衛夫人是如何教王羲之書法的?王羲之是因爲這一位美女師傅,才激發寫字激情,用書法描出媚態百出,雅俗共賞的王體嗎?好吧,跟來回憶一下衛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吧,其實我更願意稱其爲人生的三堂課。

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爲她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讓人不容易揣測。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後用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裏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衛夫人似乎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夫人是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

衛夫人生前已名望海內外,她又是怎麼教王羲之書法的?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註解了四個字:“高峯墜石”。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一定有人會懷疑:衛夫人這位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

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峯上讓一塊石頭墜落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這時“高峯墜石”的功課,就變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長大以後寫字時的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裏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另外此序也是王和朋友們一起春遊飲酒即興而就,不能說和此前感悟無關。就此我也曾把他的點演繹出鵝的頭。

一個作品以去蘭亭拍攝的鵝爲啓發設計了一個版面,另一個也用版面傳達出了一個“一”的意蘊。衛夫人這一課裏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發展到第二課。然而這個關於“點”的基本功,似乎對一位以後的大書法家影響深遠。只知道很多記載說王羲之把洗磨的池子都洗黑了,次也說明任何事情都需要在掌握正確方法前提下刻苦訓練。衛夫人使王羲之用其生命個體傳達了一個帶溫度、力量、激情的藝術品。大道至簡!

衛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就是“一”。“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這麼一根線條。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時候,前朝並沒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前輩大師,衛夫人也似乎並不鼓勵一個孩子太早從前輩書法家的字去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從前人寫過的“一”開始認識水平線條的。

認識“一”的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她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着,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雲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雲”。

衛夫人生前已名望海內外,她又是怎麼教王羲之書法的? 第2張

“千里陣雲”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一”應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雲”是指地平線上雲的排列。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佈置、排列、滾動,就叫“千里陣雲”。有遼闊的感覺,有像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

“陣雲”兩個字也讓我想了很久,爲什麼不是其他的字?雲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雲”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係。那麼“千里陣雲”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

就是在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係,是對沉靜的大地上雲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以後書寫“一”的時候,也纔能有天地對話的嚮往。

衛夫人給王羲之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如同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裏,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藉着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藉着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這個記憶變成對書法的領悟。

“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裏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展出來的張力。“萬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爲漢字書法裏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萬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夫人通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強韌力量的體會,也纔有了書法上的進境。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高峯墜石”理解了重量與速度。“千里陣雲”學習了開闊的胸懷。“萬歲枯藤”知道了強韌的堅持。衛夫人是書法老師,也是生命的老師。所謂:道法自然,衆妙之門。我想,如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