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清朝時期的長白山,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長白山最早見於中國4000多年前的文字記載中,《山海經》稱“不鹹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稱“長白山”。廣義的長白山是指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部山地以及俄羅斯遠東和朝鮮半島諸多餘脈的總稱。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除此之外“神山”長白山也被清廷一聲令下封禁:“且將盛京以東,伊通州以南,圖們江以北,悉行封禁。移民之定居有禁,田地之墾闢有禁,山林礦產之砍伐有禁,人蔘東珠之掘捕有禁。”直至1860年取消封禁,時間長達200餘年。清廷爲何這麼長一段時間的“封禁”這片地區?

維護保養滿洲旗人土著居民,避免 被簡體中文版。長白山資源豐富多彩,如山參、貂皮、鹿茸片、東珠、木料這些,全是滿洲旗人土著居民的生活來源地。漢民應召出境墾地後,旗人與漢民中間產生恩怨的惡性事件日趨嚴重。那時候女真人的生產主力還相對落後,與農耕文明迅猛發展的漢人壓根無法比,假如縱容漢人老百姓開荒、挖藥、獵捕,滿洲旗人土著居民的生存環境可能愈來愈小。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第2張

除此之外,清廷也在竭力避免 自身的“發源地”被漢民同化作用,這類憂慮,在回族執政者觀念中不可動搖。乾隆皇帝就以前表明:“東三省乃滿洲根本地方,諸宜倍守滿洲淳樸舊俗,併力挽漸染漢人習氣。”因而,寧願將土地資源閒置不用,也不肯交給漢人耕地。

留個後路。明代並不是亡於滿清侵入,只是亡於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歸屬於內亂,直至李自成整死了崇禎皇帝,明軍依然守着山海關。滿清可以進駐中原,有非常大運勢的成分。儘管滿清表層上統一了天地,可是階級鬥爭、民族問題仍然盤根錯節,反清健身運動從沒終止。再加上八旗兵進關後快速腐爛,喪失戰鬥能力,清廷戰鬥迫不得已開始藉助漢人構成的綠營兵。

因而,針對經濟發展、文化藝術都遠比自身發展的漢人,清廷自始至終有一種猜疑、懼怕的心理狀態,覺得一旦漢人抵抗,或許滿族人確實會被解決在關內。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第3張

以前的金朝、元朝便是實例,金兵進關後被快速簡體中文版,從此回不去了東北,在關內基礎被亡國滅種。而蒙古人較爲聰慧,留有了蒙古高原地區作爲後路,即使被朱元璋滅國,但最少有後路,確保了自身的存活。這片白山黃水的地區,毫無疑問變成滿清的“後路”,是“大後方”、“革命老區”一般的存有,當然要封禁維護。

高額財富,清軍在進關後的幾百年裏掠奪民脂民膏,聚斂了高額財富,許多 人覺得,這種高額財富除開被耗費的一部分,別的很可能被祕密運到長白山,掩埋在深山裏。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之上大概是清廷封禁長白山的緣故,可是在咸豐年間,清廷爲什麼又撤銷了封禁?首先,沙俄對東北志在必得。沙俄老毛子對東北一直垂涎三尺,她們肆無忌憚侵擾邊境,搶掠本地住戶財產。東北人口密度散佈並不大,老百姓乏力抵抗,官軍也望塵莫及,填補東北人口數量就變成重中之重,它是開放長白山的第一原因。

入關後,清政府爲何將長白山地區長時間封禁呢? 第4張

二是清代後半期,中原人口數量增加,可是黃河河段大暴雨、蝗災、旱災、疫情連續不斷,生靈塗炭,恰好東北土地資源富饒,總面積衆多,人口數量稀缺,因此 滿清決策對外開放封禁,成千上萬漢民颳起“闖關東”的風潮。

來說也怪,自打清廷公開長白山,就奇怪的事持續、沒有了安寧生活:日寇騷擾、大煙毒傷、八國聯軍也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病逝那一年,長白山南邊的山腳下大暴雨不斷,新賓永陵上那棵老榆樹被雷擊打倒,滿清皇朝風雨飄搖。

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溥儀撤兵日寇,在長白山西麓創立“僞滿洲國”,備受日軍羞辱。日本人撤兵後,宣統皇帝溥儀跌跌撞撞,被拘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距離他的祖先墓地新賓永陵僅有幾十里路。不要說,愛新覺羅大家族的盛衰與長白山還簡直一些聯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