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王朝延續到第十四位皇帝萬曆皇帝時,雖然經過了嘉靖帝時期和隆慶帝時期的中興與懶政的來回折騰,但依然國力尚存,能夠保證自己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這其中,最能體現萬曆時期明朝的國力的事件,莫過於萬曆三大徵,這三大徵既展現了萬曆時期明朝雄厚的國力,但也爲明王朝在萬曆朝後僅僅二十餘年便敗亡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象徵着明王朝末日餘暉的萬曆三大徵吧。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在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1592-1600)這八年時間裏,明王朝在西北、東北、西南接連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這三次軍事行動分別是平定蒙古人拜叛亂的寧夏之役、平定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貴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規模軍事行動,明王朝都取得了勝利,對維護明王朝國內的穩定以及對外的宗主國地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鎮壓拜叛亂的寧夏之役,拜此人原爲蒙古人,嘉靖年間投降了明朝,起初還算安分守己,在軍隊中摸爬滾打,靠着戰功的積累還升任了都指揮。到萬曆初年,拜已經當上了遊擊將軍,單單統領的標兵和家丁就多達上千人,在寧夏已經算是獨霸一方的存在,這個時候拜其實已經開始動起了歪腦筋,他招募了許多亡命之徒供養起來。

萬曆十七年時(1589),已經高居副總兵高位的拜選擇了退休,他的兒子承恩接替了他的位置。萬曆十九年(1591),寧夏地區遭到蒙古部落的入侵,拜請求率領自己部下的三千人前往馳援,結果在這場戰役中拜見國內的軍隊都接受自己的指揮,而塞外的蒙古兵也看到自己的到來就逃竄,他開始逐漸驕橫起來,逐漸開始目空一切。

於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十八日,他借巡撫黨馨經常處罰他貪功冒餉這件事,糾集了他的兒子承恩以及他的義子云和土文秀等人,並唆使先鋒官劉東暘一同叛亂,殺死了黨馨和延安府知府石繼芳,還放火燒掉了衙門,放跑了罪犯,搶走了官印。甚至還想讓總兵張惟忠以黨馨剋扣軍餉導致兵變上報朝廷,想要把鍋扣到黨馨頭上,並且還讓張惟忠交出他的官印。不願聽從的張惟忠選擇自盡而死。

結果張惟忠死後,叛軍以劉東暘總兵,拜作爲謀主,拜手下的部下們擔任了下面的各種輔佐官職。佔據了寧夏後的叛軍連續攻下了多座城池,甚至用同意蒙古族到關內來居住放牧爲條件吸引了蒙古河套地區的首領着力兔等人的相助,勢力十分強大,整個陝西都爲之震動。

明王朝爲了平定拜之亂,調來了在萬曆三大徵中都發揮裏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名將李如鬆和麻貴,還調集了遼東、宣府、大同、山西、浙江的軍隊甚至少數民族的苗兵來對拜等人進行圍剿。到七月時,麻貴已經搗毀了助力拜的河套蒙古部族的大營,將他們趕到了塞外。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第2張

而剩下的叛軍則被各路援軍團團圍住在寧夏城,最終明軍選擇直接放水淹寧夏城。叛軍失去了外援又沒了補給,彈盡糧絕的叛軍發生了內訌,最後互相攻伐,軍心渙散。最後李如鬆攻破了寧夏城並圍攻拜家,拜選擇了自盡而他的兒子承恩等人被捕。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寧夏叛亂最終被平息。

緊接着寧夏之役爆發的,便是著名的朝鮮之役。相比於萬曆三大徵的另外兩場,很明顯這一場戰爭的知名度就要高得多了。因爲這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幾次涉及到中日韓東亞三國的大型戰爭,並且對後世的東亞三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所以經常被提及。當時剛剛在日本結束戰國時代完成統一的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想要攻打明朝從而成爲新的霸主,所以卸任關白之位,自稱太閣,專心進攻明朝之事。

他設立的目標是先攻佔朝鮮,然後再擊敗天竺(印度),之後再讓擔任關白的自己的外甥豐成秀次率領軍隊攻佔明朝首都北京,從而實現遷都北京,滅亡明朝稱霸東亞的目標。這個目標的設置在後世知道結局的我們看來確實有些不自量力,但對於當時剛剛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實現了日本統一的豐臣秀吉來說,他並不覺得不可能,畢竟那麼多強大的日本大名都被自己擊敗了,亞洲其他國家再強也不可能超出他的想象。

於是他向當時日本已知的所有國家,即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的國家,派出使者並要求他們向日本稱臣並幫助日本嚮明朝宣戰。當然,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沒有搭理豐臣秀吉。而被日軍要求借道攻打明朝的朝鮮又懷疑又害怕,舉棋不定之下,決定通報明朝,讓明朝來定奪,明朝雖然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把豐臣秀吉的威脅當回事。

結果日本在得不到朝鮮答覆的情況下,選擇主動出兵攻打朝鮮,朝鮮由於承平日久,加上重文輕武並且強烈依賴明朝的保護,結果不堪一擊,軍隊戰鬥力低下而且缺乏防守設施,全國八道被日本幾乎佔領完畢,僅剩平安道以北的部分地區還沒有被日軍掌控。無力抵抗的朝鮮朝廷,瘋狂遊說明朝大臣並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國書,祈求明朝派兵支援。

經過好一番確認,明朝終於意識到日本侵略朝鮮是爲了圖謀攻略中國,而朝鮮並不是日本的共犯,而是受害者,於是明朝朝廷決定出兵救援朝鮮。最先明朝對日軍情況認識夠,導致有些輕敵,前期交鋒時遭遇了不小的損失,並且在攻打平壤時遭遇了失敗。意識到日軍實力不可小覷的明朝決定重視起來,朝鮮的戰事直接由中央軍部來管理,並且做好了與日軍長期交戰的準備。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第3張

朝鮮之役這場戰爭可以說是萬曆三大徵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前後持續時間長達六年,分爲兩個階段,中間曾經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休戰,結果萬曆二十五年(1597)又再次爆發戰爭。雙方在這六年且戰且和的過程中,都損失巨大,明朝調動了北方百分之四的兵力,雖然出兵不多,但軍費卻耗費巨大,爲了贏下朝鮮之役,剛剛打贏寧夏之役的李如鬆連休息都來不及便又帶着四萬三千多人前往朝鮮,同時明王朝還從各地調集兵力,雖然贏下了這一仗,但也造成了明王朝軍餉的大量支出,對財政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播州之役是萬曆三大徵中最晚爆發的一戰,雖然是貴州土司的地方性叛亂,但並不意味着播州之役是非常簡單就能夠平定的。因爲叛亂的首領楊應龍雖然只是播州的土司,但楊家卻已經掌管播州長達800餘年,從唐朝時期便已經開始經略播州,可以說楊家在播州早已是堪稱土皇帝的存在。

楊應龍接替播州土司之位的早期還是比較安分守己的,甚至還幫助明朝鎮壓過叛亂,並且經常向萬曆皇帝進貢馬匹。但楊應龍久而久之開始貪心不足,他試圖向周圍的土司擴散自己的實力,結果被其他土司聯手告發他試圖謀反,楊應龍被貴州巡撫彈劾,但四川巡撫希望能夠讓楊應龍幫忙防守那些不安分的少數民族,所以保下楊應龍試圖讓他戴罪立功。

結果被保下的楊應龍卻並沒有就此安分守己,不久又爆出殺害自己正妻的事件,而作爲擁有朝廷封賞的誥命夫人被殺,明朝不得不重視起來,楊應龍差點被問斬,但由於朝鮮之役的爆發,楊應龍又再次提出要戴罪立功,並且繳納了白銀二萬兩來贖罪,雖然楊應龍被放了出來,但由於朝鮮之役第一階段很快達成了和解,所以楊應龍沒能進入朝鮮戰場。

被要求再次進行審訊勘問的楊應龍最終選擇抗命不從,明朝曾經嘗試過剿滅過楊應龍,但被播州輕鬆擊敗,所以明朝在一段時間裏,對播州採取了懷柔政策,楊應龍也短暫臣服,但由於之後和明王朝之間達成的和約沒能得到很好的貫徹,楊應龍再次反叛。楊應龍這第二次的反叛持續時間很長,從萬曆二十四年持續到了萬曆二十八年(1596-1600),因爲明朝忙於朝鮮之役,加上播州軍隊強悍的戰鬥力,播州的叛亂在這時間裏幾乎無法制止。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場戰役?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 第4張

最後明朝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結束朝鮮之役後,立馬調集了之前出征朝鮮的軍隊向播州發起總攻,參加過寧夏之役的麻貴也被安排了過來,明軍甚至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佛朗機炮,播州的軍隊在裝備和人數都陷入劣勢並且被明軍策反了協同作戰的苗族兵。在衆叛親離下,楊應龍的黨羽和家屬都被明軍抓獲,楊應龍本人上吊自殺。

萬曆三大徵的結果都是明王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使明王朝維護了東北、西北、西南等多地的和平,同時還維護了明王朝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可以說萬曆三大徵對明王朝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地位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但萬曆三大徵也註定是勞民傷財的,八年時間裏多次的連續作戰讓明王朝的財政捉襟見肘,也爲明王朝在後來的崇禎時期無力支持軍隊與後金和起義軍的戰鬥埋下了伏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