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燕雲十六州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燕雲十六州這個問題,從頭到尾貫穿了整個北宋王朝,雖然最終這個問題由北宋聯合金國一起滅了遼國得以解決,但是北宋也就此滅亡了,北宋這一朝,都未能實現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目標。

對於北宋爲什麼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原因,有的主要說是北宋末期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差和外交失策的原因。有的則是認爲是遼國的遊牧生活方式讓遼國的軍隊少而強悍,更多的是說北宋削弱武將的權力、 遙控指揮、用人不當等造成北宋雖然軍隊龐大,但是卻很弱小的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的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地理位置導致遼國佔據有利地形,形成有效的聯防屏障,使北宋軍隊無法突破北上。

“燕雲地區”一直都是中原地區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就在各國的邊防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發動全國勞力,把當時背靠北方國家邊境上的長城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現在的萬里長城,這萬里長城在冷兵器時代,對於阻止以騎兵爲主的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十分有效,燕雲地區處於長城一帶,佔據燕雲地區就等於是擁有了長城這道屏障,雖然後來的朝代也有少數民族的邊患問題,但是這些進攻中原的北方軍隊很少是通過長城的大規模進攻的。

遼國(契丹)的起源是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特點就是逐水草而居,兵強馬壯。軍隊主要以騎兵爲主, 遼國(契丹)早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遼太祖就很想要控制燕雲十六州天險,從而南下掌控中原地區,但是由於有燕雲天險在,一直都沒有辦法成功。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資治通鑑》卷269記載:“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才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比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守之,皆供軍食,不入於薊。幽州歲致繒纊,以供戰士衣。每歲早獲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輒閉壁不戰矣;其去,選驍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走土兵皆自爲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勳加賞,由是契丹不敢輕入寇”

遼太宗在改名建立遼國之後,也有入主中原的想法,但是問題一樣存在,雖然有強大的騎兵做資本,但是由於燕雲地區天險的依然存在,騎兵的優勢並不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就算當時中原地區處於戰亂不斷的分裂狀態,遼國太宗仍然不敢輕易採取行動,但是由於後晉高祖石敬瑭爲了奪權主動向契丹求援,並且許諾如果成功則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遼國就這樣獲得了燕雲地區,而燕雲地區就轉變了功能,從保護中原的屏障變成保護北方的屏障了。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雖有心想要收回燕雲地區,但是作戰十分困難,遼國佔據長城一帶的天險,宋朝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就不得不由河北平原北上燕雲,地勢大大不利於宋 軍,而遼國若要南下入侵,穿過燕雲十六州便是河北平原,對遼作戰十分有利。

多次作戰失利之後,加上當時的外交政策,逐漸產生了以和爲主的想法。

遼國(契丹)建國後,隨着遼太祖和遼太宗的經營,遼國的國力得到提高,在周圍諸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由最初的向後樑進貢,漸漸變爲與中原建立的各王朝地位平等,甚至後晉就是在遼國(契丹)的幫助下建國,從而向契丹稱臣,並向契丹進貢,北漢也一直受遼控制。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燕雲十六州之後,大力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且爲了加強燕雲十六州的防衛力量,增加飼養的戰馬數量,更加註重訓練軍隊,軍事實力不斷加強。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北宋在建國後,也受到五代時期的外交政策影響,基本仍然遼維持着平等的外交關係,而且爲了平定南方割據政權, 趙匡胤爲了避免與遼國的摩擦,還簽訂了條約,和平相處。這雖然是宋太祖趙匡胤暫時性的策略,只是爲其統一大業營造一個必勝的條件,以防止面臨南北雙面夾擊的情況,宋遼最終的對峙也是必然會的,但是,宋太祖實行的這個暫時性的政策卻對後來宋代的統治者影響非常大,而宋太宗兩次北伐的失敗則是徹底打垮了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決心,從而轉變外交策略,由攻轉爲守,守內而虛外。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患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擔心奸邪無狀,若爲內患,深可懼也。”

其實思想方面的影響是很重要的,趙匡胤的時候就對遼實行以和爲主的政策,雖然是暫時性的,但是卻影響到後面的皇帝對遼政策,再加上宋太宗兩次北伐戰爭又失敗了,打擊了北宋君臣的決心,以和爲主的信念更深入人心,也漸漸成爲後來代代皇帝和朝臣們所奉行的思想。

考慮到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實力過大引起動亂局面,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在唐朝的後期,各地的節度使權力不斷增強,就有了與中央政權對抗的實力,“安史之亂”就是這樣來的,雖然最終是被鎮壓了,但是唐朝也受到巨大損失,開始走下坡路了,地方割據,戰亂不斷,最終也是由於地方節度使而滅亡。

到了唐朝朱溫篡位奪權的五代時期,武將通過實力奪取政權的也大有人在,宋朝也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從後周奪取政權建立的,有唐朝和五代時期的這些例子,趙匡胤爲了防止繼續這樣亂下去,就開始了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不斷限制武將的權力。雖然趙匡胤時期的限制和北宋後期的限制有所不同,但確實也是起到了祖制的作用。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3張

“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盡易八姓,戰鬥不 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爲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次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今欲治之,惟氣肖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鄲天下自安矣。”

除此之外,在軍隊管理上面,北宋還實行更戍法,讓駐紮在京師和邊疆的禁軍定期輪換,一旦有戰事發生,就會臨時任命將領統領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就是肯定的了。這個辦法雖然解決了唐朝及五代時期藩鎮割據的問題,但是也造成了將領對所統領的軍隊不熟悉,更加對作戰地區的地形不熟悉等一系列情況,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是大大下降,後面的皇帝也繼續這樣,直到宋神宗時期才被廢除,雖然廢除了,但是影響卻一直還存在,宋朝對武將的忌憚一直存在,對武將進行打壓,使得經濟發達的北宋王朝很少有名將良將的出現。

遼國採取溫和手段治理燕雲地區,燕雲地區的產出使得遼國國力空前強大。

宋朝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滅亡北漢取得統一。自從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契丹)之後,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自從遼國之後,國內雖然發生過戰亂,但是規模不是很大,進入了一個平穩的發展環境,加強了遼國的實力。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擁有燕雲地區之後,在遼國蕭綽蕭太后的治理之下, 大力發展燕雲地區的經濟,採取措施,對農業、商業、手工業等進行保護。

最爲重要的是,遼國善於任用人才,採用了“遼地遼人治,漢地漢人治”的政策,雖然遼國的重要職位都由契丹人擔任,但是也會任用漢人爲官,如韓廷徽、韓知古、王鬱、 趙延壽等,學習到了漢人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實力已經大增,已經不再是剛建國時生活貧困,物資缺乏的遼國了。

北宋爲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4張

大家都知道,遼國最初就是以遊牧爲生,十分重視養戰馬,還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遼國的官方養馬機構,長達兩百餘年的歷史,這在遊牧政權的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因爲遼國是傳統的遊牧民族,對於養馬有着充分的經驗,遼國養的馬不僅數量多, 而且還品種優良,蘇頌就曾經稱讚過“終日馳騁而不睏乏”。雖然北宋也有專門的養馬機構,但是各種原因導致,這些機構養出來的怎麼能和遼國養的相比較。

當遼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國內又平穩沒有叛亂,在加上戰馬從各個方面都要比大宋強,這種時候其實宋遼的國力都是相差無幾的,隱約之間遼國還更勝一籌,加上大宋以步兵爲主,步兵戰鬥力本來就比不上騎兵,這種情況之下,能守住就很不錯了。

自從遼國佔據燕雲地區之後,北宋想要收復,必須從遼闊的河北平原進攻,這無疑加大了難度。而且在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因爲需要的原因和遼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還爲了防止北宋重蹈後周被奪權的覆轍,開始抑制武將的權力,重視文臣。遼國獲得了燕雲地區,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採取的政策得到充分的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遼國的實力。加上軍事上又訓練兵馬,積極備戰,防止北宋進攻,進一步的鞏固了對燕雲地區的統治,這種種因素就導致北宋在爭奪燕雲地區一直失敗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