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封泥又叫做“泥封”,封泥在古代之用最早見於什麼時候?

封泥又叫做“泥封”,封泥在古代之用最早見於什麼時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爲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封泥又叫做“泥封”,封泥在古代之用最早見於什麼時候?

歷史由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建咸陽宮,其中一處名章臺,秦始皇曾在這裏“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於是,中央各公卿機關、全國各郡縣的奏章便向這裏源源彙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作爲當時的一種保密措施,上奏官員要將竹簡捆好,並糊上泥團,再在泥上鈐上自己的璽印,然後放在火上燒烤,促其乾硬。

奏章被送到章臺,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確未被奸人私拆偷閱,才敲掉泥封殼御覽。

文獻記載

封泥之用見於先秦文獻,封泥制度亦見於兩漢文獻。

衛宏《舊漢儀》中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記載。

封泥又叫做“泥封”,封泥在古代之用最早見於什麼時候? 第2張

臨淄封泥的著錄主要見於《鐵雲藏封泥》、《鄭廠所藏封泥》、《封泥考略》、《齊魯封泥集存》、《澄秋館藏古封泥》、《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封泥存真》、《臨淄封泥文字》、《封泥彙編》、《古封泥集成》、《秦封泥集》等。

藝術價值

印章在蓋印過程中,由於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則泥塊幹後呈方形,如軟泥多而溢出方槽,則這塊泥幹後呈不規則的圓形,加之年代久遠,自然剝蝕脫落致使封泥的邊緣殘缺破損,這種寬厚的邊欄,粘連斷續,極富變化,給人以古拙質樸,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於實中見虛,虛中見靈,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諧和,天然去雕飾。

封泥在篆刻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印作中,那種高古雄渾,大氣磅礴的風貌,無不留有封泥的氣質和古韻。他是從封泥中吸取養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師,吳氏在《聾缶》一印的邊款中曰:“力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又說“方勁處兼圓轉,古封泥時或見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