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高句麗是何起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高句麗,就是小一號的中原,而且是特別好鬥那種。就跟某些時期的日本一樣:學習了中原的技術與知識,卻用骨子裏的野蠻好鬥驅動自己,這種政權,是最恐怖的。

只不過,兩個因素,註定了高句麗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樣孤懸海外,而是緊緊挨着中原;其二,它的運氣太差,連接碰上了隋、唐這兩個積極開拓、鐵血尚武、眼界深遠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滿清。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首先,重點問題說三遍: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是一個已經存在了近600年的不死小強。

高句麗這個名稱,其實源於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其創立者高朱蒙原本出自扶餘國,內鬥失敗後南逃建立了高句麗國;公元3年,遷都到今吉林集安市內的“國內城”,其後不斷兼併,甚至吃掉了扶餘國,逐漸成爲東北地區相對強大的地方政權。

在對待中原的姿態上,起初高句麗像絕大多數地方部族一樣,秉承着務實的原則,誰大腿粗、就向誰稱臣。

而這樣一個在苦寒之地掙扎而又老實的小老弟,在中原眼裏向來沒啥存在感,不過這樣也好,高句麗人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不過,再小的政權/部落,都有一顆不甘當鹹魚的心。在三國以及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彷彿也看到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曾試圖趁渾水摸魚。

不過現實很殘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政權曾抽出手來長驅直入,將高句麗都城夷爲平地;慕容鮮卑政權甚至還直接刨了高句麗人的祖墳、搶走祖先的屍骨,以此強迫高句麗俯首稱臣。

但不管怎麼說,在其後中原持續近300年的混戰中,高句麗還是頑強的崛起了,它四處擴張,並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隋書》稱其國土“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舊唐書》的記載,則更加廣闊:“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第2張

而實力增強的高句麗,又開始不安分了。

敢於主動挑釁隋唐兩朝的東北小霸王。

北周時期,高句麗BOSS高湯(就是這麼搞笑的名字)派人朝貢,被周武帝宇文邕封爲遼東郡公、遼東王;楊堅建立隋朝後,高湯也很識相,迅速認大哥,被授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

不過高湯實際上並沒這麼老實,他們雖然按期向北朝進貢,但私下裏跟南陳也是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其實就是想兩邊下注,當騎牆派。

然而,當南陳被摧枯拉朽般滅掉後,高湯心裏直打鼓:下一個不會是我吧?他當然不願意束手就擒,於是開始厲兵秣馬、準備糧草、修建防禦設施。

這些小動作哪裏瞞得住隋朝?楊堅知道後,寫了封信對這個不安分的藩屬國一陣痛罵:“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你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比得上當初的陳朝不?如果沒有,那就給爺老實點,別整這些有的沒的。

高湯直接被嚇死了。但他的兒子高元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繼續稱臣,但同時竟敢主動出兵挑釁隋軍。

楊堅大怒,下詔削去高元爵位,派三十大軍討伐高句麗。但隋軍還沒跟敵人交戰,就因後勤、天氣、水土不服問題,遇上了瘟疫、颱風,損失慘重,不得不主動撤回。

但這陣勢已足以鎮住高元,他上書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主動恢復了朝貢。楊堅也見好就收,雙方暫時恢復君臣關係。

但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竟偷偷派人與隋朝的小弟東突厥眉來眼去。楊廣很不高興:你這是要破壞我大隋的規矩啊,一個字,打!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第3張

於是就有了三次遠征高句麗。具體過程在此不贅述。

而到了初唐時期,高句麗王是高建武,即高元的弟弟。他主動向唐王朝稱臣納貢,並且送回了當初因戰敗流落在高句麗的上萬名中原軍人,這種正確的姿態,讓唐高祖甚至滿意,不禁賜書嘉獎,還封其爲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派人前往高句麗,收集陣亡隋朝軍人的遺骸、毀掉高句麗人用隋朝將士屍首建成的京觀。做賊心虛的高建武有點怕:這是要打我嗎?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勞師動衆在邊境修建了“千里長城”。然而他沒想過,一條城牆,在步、騎皆強悍的唐軍面前,有啥鳥用?

不過此時有太多讓李世民更操心的事,高句麗並不是當務之急。

直到公元642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弒君,其後扶植起傀儡,將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還聯絡百濟,多次攻打臣服唐朝的新羅國。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李世民決心遠征這個東北地區的刺兒頭。唐朝對高句麗持續數十年的滅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由此可見,隋唐兩朝進攻高句麗,看起來是因爲這個小國不守本分,破壞地區和諧、危害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體系。如果不好好收拾它,極有可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給東亞傳統地緣政治架構帶來衝擊。

但真正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隋唐兩朝之所以孜孜不倦,擺出非得將高句麗完全滅掉的架勢,主要是這個小國已經對中原形成了潛在的威脅:高句麗不是北方草原那種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是與中原類似、卻更加好鬥的強悍封建政權。

高句麗,是盜版的中原王朝。下面有很多證據:

平壤城其實位於漢代樂浪郡的舊址,被高句麗人命名爲“長安城”;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第4張

他們不是遊牧民族,也不是漁獵民族,而是跟中原一毛一樣:“種田養蠶,略同中國”、“人稅布五匹,谷五石”,即男耕女織,像中原人一樣納稅;

農耕民族,那基建當然牛掰。高句麗人以城邑爲居住單位,後來被滅時,其境內共176座城池;多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其所居必依山谷”;

農業、手工業像中原,那冶煉技術呢?一樣。“兵器與中國略同”,李世民遠征高句麗時,曾繳獲鐵甲過萬件。此外,還有戰馬達五萬匹,也就是說,高句麗軍事上跟唐朝也極其類似,先進的裝備,步騎結合的編制,儼然當時最時髦的體系。

同時,高句麗人並不是野蠻人,人家的文化水平也相當的高,他們酷愛看書,熱門書目包括這些:《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文選》.......沒錯,全是中原的書籍。

試想一下,對於這樣一個處處學習自己的先進知識、只是體量小點的政權,隋唐會容忍它存在下去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自古以來,在東亞大陸上,只能存在一個這麼先進、強勢的文明政權,那就是中原王朝,謝謝(宋朝時期除外)。

況且,這還是個極度尚武、好鬥的政權。

僅憑這一點,高句麗就註定了不可能優哉遊哉的存在下去,況且,這還是個極度尚武好鬥的政權。

高句麗人除了愛看書,還喜歡練武。一般人家,都會修建一個名爲“扃堂”的大房子,年輕人在成家之前,都會在裏面晝夜讀書練武:“子弟未婚之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

在國家層面,高句麗甚至有定期集體練兵的習俗:“每春秋校獵,王親臨之”;春秋兩季大規模校獵(閱兵),男子都要上陣;

高句麗是何起源?隋唐的兩朝四帝爲何一定要消滅它? 第5張

高句麗負責國政的一品高官,名叫“大對盧”,每三年輪換一次。不過人家的上崗渠道既不是考試,也不是任命,而是靠武力:“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勝者爲之。其王但閉宮自守,不能制御。”誰贏了誰當,高句麗王管不着;

那麼,這麼看來,高句麗是一羣野蠻人?並不是,上文說了他們喜歡看書,而且,他們的法律也相當嚴酷:“大體用法嚴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遺”,這一場景很面熟,沒錯,就是當初商鞅變法後的秦國。

因此,筆者認爲,像高句麗這樣學習中原先進知識與技術,骨子裏卻保留着強烈擴張意識與野蠻鬥志的政權,不像一些人以爲的後金,反而更像大部分時期的日本。

因此,現在我們明白,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這四個性格迥異的帝王,爲啥都發瘋一樣的盯住高句麗不放了吧?因爲對方是中原王朝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只有徹底剷除,才能爲子孫後代創造安穩的生存發展環境。這就是有爲帝王與昏君、偉大王朝與無能帝國的最明顯區別之一。

唐高宗時期,高句麗被滅,大部分高句麗人被遷往內地。其中,涌現了一批爲大唐衝鋒陷陣的名將,比如威震西域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而後來的高麗王朝,其實是新羅人建立的,使用這個名字,則純粹是爲了扯虎皮當大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