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看到有白起爲何勃然大怒?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看到有白起爲何勃然大怒?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廟,這是中國古代對軍事人才的最高“獎賞”。

自唐朝始有武廟起,凡是能進入武廟者,都可以稱的上是震鑠古今的軍事人才。他們或許私德有虧,但于軍旅一行而言,這些人幾乎就是中國戰爭史上的標杆。

配享武廟者或是忠直、或是勇武、或是聰慧、或是狡詐、或是狠辣、或是仁厚,他們的性格雖有不同,可要說到能力與戰績,莫說是在中國,縱使是整個世界上,也絕對可以稱雄。

趙匡胤去武廟祭拜,看到有白起爲何勃然大怒?

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黃袍加身,從孤兒寡母手中取得了天下。

再加之,唐末藩鎮割據,天下戰亂皆因地方軍事集權而起。故此,趙匡胤勢必會引以爲戒。無論是從自身的經歷而言,亦或者從歷史教訓而言,趙匡胤都會把地方軍事勢力視做“心腹大患”。

所以,當宋太祖在政治權力稍微穩定之後,就着手“杯酒釋兵權”,其目的無非就是把軍權、政權都牢牢的掌控於自己手中。以避免再度出現唐末之混亂局面。

可與此同時,天下尚未統一,格局一方的後蜀、南唐、北漢依然與太祖皇帝所建之宋並存,更有甚者北方的契丹更是宋朝最大的威脅。

故此,太祖皇帝必須使用一些手段,一來教化手下將領,二來佈局統一天下。於是,武廟就成爲了趙匡胤的“助力”。

宋太祖對武廟的改動

武廟之建立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爲表彰歷代名將,而建立武廟。以姜子牙爲主祭,張良配享,其餘十人從之。

但此時的武廟,其地位並不顯赫。到了唐肅宗的時候,肅宗李亨把武廟提到了與文廟同等的位置。此時的武廟中,姜子牙是主祭,左右兩旁分別列着:

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爲配。

到了唐德宗的時候,武廟有了第一次大的擴員,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六十四位:

上列:范蠡,孫臏,廉頗,王翦,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賈復,寇恂,馬援,皇甫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慕容恪,檀道濟,王僧辯,慕容紹宗,宇文憲,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蘇定方,張仁亶,王晙,王孝傑。

下列:管仲,田單,趙奢,李牧,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吳漢,馮異,耿弇,段熲,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王猛,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斛律光,於謹,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

後來的武廟,雖然偶然會有所調整,但也無非是增加一兩個的事。直到宋太祖的時候,武廟出現了再一次的巨大調整:

乾德元年六月癸巳,昭等議升 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樑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退 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於廡下,餘如昭等議。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要給武廟進行如此之大的改動。除了上述的變動之外,他還有其他的變動麼?

趙匡胤變動武廟爲哪般

宋太祖對武廟進行過前後兩次變動,第一次是在宋朝建立之初:

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爲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這一次,宋太祖僅僅是去掉了白起一人。

以白起之戰功、才幹,縱使在武廟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可宋太祖爲什麼偏偏要拿白起開刀呢?宋太祖的這一行爲,既有私心作祟,也有謀劃全局之用意。

所謂私心,我們就要看看宋太祖的姓是什麼?太祖皇帝姓“趙”。而白起殺降,所屠殺之人又是何人?趙國人。

趙匡胤是否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後裔,這一點恐怕連太祖皇帝也說不清楚。但以中國人尊崇先人的習慣去考慮,哪怕趙匡胤不是趙國的後裔,他也會往這方面去靠攏。

而白起一戰就坑殺四十萬趙人,僅此一點,在趙匡胤的心裏就不會喜歡白起。所以,從私心而言,趙匡胤把白起移除武廟乃是情理之中。

而另一點,就是爲全局而考慮了。客觀的說,如果單純以軍事力量來看,宋太祖初期所能控制的有效軍事力量,尚不足以平定天下。

那麼,移除白起就是趙匡胤給敵對勢力以及天下人發出的一個信號。他是一個仁慈的人,不會像白起一樣去殺降。這是一種政治攻心術,是政治家最常用的基礎手段。

如果說,移除白起,是趙匡胤一種對外的政治策略,那麼後來的武廟大變動,就是他對內所用的手段。

我們來看看新的武廟構成是以什麼爲基調的:

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所謂的王僧辯不克善終,其實就是因爲王僧辯迎立蕭淵明而表現出來的不忠。至於說功業始終無暇,那就是一個妄談:

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

這裏的功業無暇,說白了就是一切以“忠”爲前提。趙匡胤心目中的忠,基本要遵從三大原則:不叛、不黨、不驕。

所以,他從武廟中移除了有“叛”的或是或許會“叛”的吳起、廉頗、韓信、彭越等人;移除了有“黨”的段紀明、史萬歲、楊素等人;移除了有“驕”的周亞夫、賀若弼、郭元振等人。

而所移入的人,也基本上比較符合宋太祖的心理預期。

至於說,宋太祖爲什麼要這麼做呢?簡單一句話概括,唐末的藩鎮割據,給宋太祖帶來的巨大心理烙印,讓他對驕兵悍將有一種畏懼。再加之其成功的途徑,讓他始終會懷疑擔心會有將軍威脅到其統治。所以他要通過調整武廟,而教化軍隊,讓他們明白忠之道。

簡談太祖調整後的武廟

其實,個人對太祖調整後的武廟是有微詞的。

這個微詞並非是對武廟中人的不認可,而是趙匡胤調整後的武廟也不盡是符合其要求的“功業無暇”之人。

就拿留在武廟的王鎮惡來說,從戰功和能力上而言,此人自是沒有問題,又是王猛之後,遺傳基因就比別人牛。可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貪:

鎮惡性貪,既破襄,因停軍抄掠諸蠻,不時反。

再說秦瓊,秦瓊在追隨李世民之前,換了很多的領導。雖然在當時那個年代,易主的事很平常。但秦瓊還是易的有點多,算不得“忠”。

結語

趙匡胤之所以要調整武廟,是出於私心、公心兩方面考慮的。

他移除白起,是要讓內心平衡,同時要告知世人自己是仁德之主,他對武廟中人做大幅度調整,則是爲了藉此來教化手下將領要懂“尊卑”,知“忠義”。

當然,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些別的用意。就拿李光弼來說,從功績上而言他與郭子儀相差無幾,而且他並無什麼劣跡,是一個“成經綸之功,足以靜亂;懷忠孝之道,故能匡國”的功業無暇之將。但他卻被移出武廟。

大概因爲李光弼是契丹族人,而契丹族此時是宋太祖最大的敵人。所以宋太祖移出了李光弼,而換上了與契丹作戰有功的周德威、符存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