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現代科學實驗中,人造太陽的原理與過程究竟是什麼?

在現代科學實驗中,人造太陽的原理與過程究竟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說重原子核在中子打擊下分裂放出的"裂變能"是當今原子能電站及原子彈能量的來源,則兩個氫原子核聚合反應放出"核聚變能"就是宇宙間所有恆星(包括太陽)釋放光和熱及氫彈的能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現代科學實驗中,人造太陽的原理與過程究竟是什麼?

人類已經能控制和利用核裂變能,但由於很難將兩個帶正電核的輕原子核靠近從而產生聚變反應,控制和利用核聚變能則需要歷經長期的、非常艱苦的研發歷程。在所有的核聚變反應中,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即氫彈中的聚變反應)是相對比較易於實現的。

氘氚核聚變反應也可以釋放巨大能量。氘在海水中儲量極爲豐富,一公升海水裏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氚可在反應堆中通過鋰再生,而鋰在地殼和海水中都大量存在。氘氚反應的產物沒有放射性,中子對堆結構材料的活化也只產生少量較容易處理的短壽命放射性物質。

聚變反應堆不產生污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再考慮到聚變堆的固有安全性,可以說,聚變能是無污染、無長壽命放射性核廢料、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受控熱核聚變能的大規模實現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

考慮到氘和氚原子核能產生聚變反應的條件,若要求氘、氚混合氣體中能產生大量核聚變反應,則氣體溫度必須達到1億度以上。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氣體原子中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已完全脫開,各自獨立運動。這種完全由自由的帶電粒子構成的高溫氣體被稱爲"等離子體"。

因此,實現"受控熱核聚變"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及如何加熱氣體,使得等離子體溫度能上升到百萬度、千萬度、上億度。但是,超過萬度以上的氣體是不能用任何材料所構成的容器約束,使之不飛散的,因此必須尋求某種途徑,防止高溫等離子體逃逸或飛散。具有閉合磁力線的磁場(因爲帶電粒子只能沿磁力線運動)是一種最可能的選擇。

在現代科學實驗中,人造太陽的原理與過程究竟是什麼? 第2張

對不同設計出的"磁籠"中等離子體運動行爲及防止逃逸的研究(即所謂穩定性研究),成爲實現受控熱核聚變的第二個難點。如果要使高溫等離子體中核聚變反應能持續進行,上億度的高溫必須能長時間維持(不論靠聚變反應產生的部分能量,或外加部分能量)。

或者可以說,等離子體的能量損失率必須比較小。提高磁籠約束等離子體能量的能力,這是論證實現磁約束核聚變的科學可行性的第三個主要內容。除了驗證科學可行性外,建設一個連續運行的聚變反應堆還需要解決加料、排廢、避免雜質、中子帶出能量到包層、產氚及返送以及由於聚變反應產生大量帶電氦原子覈對等離子體的影響等一系列科學和工程上的難題。

從20世紀40年代末起,各國就開發了多種磁籠途徑,並由之出發,對聚變能科學可行性展開了不同規模的理論與實驗探索研究。投入科學家及工程師上千人,經費總計每年超過10億美元。各途徑競爭非常激烈,其間紛爭不斷。在這過程中,人們對實現聚變能難度的認識也逐步加深。

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科學家發明的"托克馬克"途徑逐漸顯示出了獨特的優點,並在80年代成爲聚變能研究的主流途徑。托克馬克裝置又稱環流器,是一個由環形封閉磁場組成的"磁籠"。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這"磁籠"中,很像一箇中空的麪包圈,等離子體環中感生一個很大的環電流。

隨着各國大小不一的托克馬克裝置的建成、投入運行和實驗,托克馬克顯示了較爲光明的前景:等離子體達到了數百萬度,等離子體約束也獲得了明顯效果。科學家們認識到,如果擴大此類裝置的規模,有可能獲得接近聚變條件的等離子體。

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日本、美國的幾個大型托克馬克裝置上,聚變能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論在等離子體溫度、在穩定性及在約束方面都已基本達到產生大規模核聚變的條件。初步進行的氘-氚反應實驗,得到16兆瓦的聚變功率。可以說,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基本得到論證,有可能考慮建造"聚變能實驗堆",創造研究大規模核聚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