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到底是什麼意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教無類,一指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孝,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提倡有教無類的孔子,爲什麼要讓自己的學生送自己十條幹肉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孔子雖然身在魯國,但是自己的學生可是遍佈各個諸侯國,比如齊國、衛國、宋國等。由於孔子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東周的時候統一的市場和貨幣,人家教書的肯定也要收點辛苦嘛?

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是,考慮到文人一向輕財,金銀財寶肯定是不好意思收的,那就只能收點糧食或者布匹。出於容易保存和不佔地方的原因,讓學生送點肉乾也是可以理解的。與此同時,孔子要求學生們都統一交肉乾也避免了各類物品價值的換算。況且那年月也沒什麼好吃的,拿條肉乾孝敬老師既拿得出手也是各方都樂得接受的。

其次,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而且具有禮制意義,脩尤其是,屬於年祭之物,因此弟子給束脩一方面有經濟意義,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弟子對於師長的尊禮。在整個儒家學說中,對於學者自身的定位首先是師,無論是國之師,還是人之師,儒者從政也好,爲學也好,修身也好,都是圍繞這一核心身份展開的,因此,它選擇束脩這種禮制色彩強烈的東西構成了師生關係的一種象徵。

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再者,即使我們把這一句理解爲“只要帶着肉來求學的,我沒有不教的”,也絲毫無損於孔子的形象。今天的教育已經完全普及了,故而受教育被視爲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回到孔子那個年代,受教育還得看你的身份夠不夠格。這時候有位老師,只要你想學他就願意教,上哪兒找這好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