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隆基能實現開元盛世,與他在執政前期的哪兩個優點有關?

李隆基能實現開元盛世,與他在執政前期的哪兩個優點有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當之無愧的頂峯;但這並不是由於唐玄宗有多麼的卓越。如果就個人綜合能力而言,他可能比不上很多帝王,與曾祖父李世民相比更是差得遠。開元盛世的實現,一方面得益於李世民至武則天前期打下的基礎,另一方面,與李隆基在執政前期的兩個優點密不可分:知人善任、不徇私廢公。

但僅僅這兩點,就讓很多傑出帝王甘拜下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施行的是羣相制,即同時存在多個宰相,各人負責不同的工作。公元733年,宰相裴光庭去世,位置產生了空缺,於是李隆基讓宰相蕭嵩推薦人選。

蕭嵩曾擔任河西節度使,他的代表作是以反間計除掉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並且起用名將張守珪等人,數次大敗當時的勁敵吐蕃,其後他因功入朝爲相。但在宰相位置上,他表現的就不怎麼樣,時常揣度上意、毫無主見。

當李隆基向他徵詢人選時,他本來想舉薦自己的老友王丘,但後者把這個機會讓給了韓休。在蕭嵩的印象中,韓休一向以性格淡然,應該很容易控制,於是就聽從了王丘的意見。

李隆基能實現開元盛世,與他在執政前期的哪兩個優點有關?

然而他看走了眼。韓休之前淡然,那是因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實際上他爲人正直剛烈,向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從不趨炎附勢;爲了一件工作,他時常懟得蕭嵩灰頭土臉,甚至皇帝李隆基本人也時常被噴得下不了臺;

另一位名相宋璟就時常感嘆:“不意韓休乃能如是!”沒想到韓休能夠如此正直,我宋璟自愧不如啊。

而李隆基對這樣的臣子也是相當忌憚。平日裏他在宮裏或者後花園遊玩,每逢言行上有一絲過失,他立即緊張地問身邊人:“這事韓休還不知道吧?”然而讓他鬱悶的是,每每話剛說完,韓休的諫表就遞上來了。

天天這樣被人找茬,別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算尋常人也受不了。有一天,李隆基對着鏡子悶悶不樂,身邊人當然明白咋回事,於是就就跟他建議:“陛下啊,自從韓休當宰相後,您是日漸消瘦了,爲何不乾脆把他免了?”

李隆基嘆道:“吾貌雖瘦,天下必肥。蕭嵩奏事常順指,既退,吾寢不安。韓休常力爭,既退,吾寢乃安。吾用韓休,爲社稷耳,非爲身也。”

我雖然瘦了,但大唐天下的百姓一定會變肥。蕭嵩時常奉承我的意思,但每次跟他聊完政事,我心裏都不踏實,甚至寢食難安;韓休則不一樣,雖然他每次都跟我爭得臉紅脖子粗,但當晚我一定睡得很踏實。我起用韓休爲相,不是爲了我自己,而是爲了大唐江山社稷。

所謂“諂諛易合,正直難親”,從古到今,愛聽好話、討厭不同意見,是我們人類的本性;歷朝歷代的君主,即使個人能力再卓越,也對抗不了這個人性的缺點,這也是大部分時期正直的臣子難以被重用、溜鬚拍馬之徒飛黃騰達的原因。但那時的李隆基不僅明白手下誰對誰錯,更能壓抑自己的喜好,重用讓自己極爲不愉快的臣子,就憑這一點,他就堪稱一位了不起的君主。

李隆基能實現開元盛世,與他在執政前期的哪兩個優點有關? 第2張

當時的宮裏有個名叫“黃瓜”的侏儒,身份是“供奉侏儒”,即可以理解爲專門逗皇帝開心的弄臣。此人性格機靈、反應極快,而且油嘴滑舌、多才多藝,深得李隆基的喜愛;由於身高剛剛合適,李隆基時常把他當成柺杖一樣杵着,走到哪帶到哪,並且戲稱其爲“肉幾”。平日裏,李隆基還動不動對其大加賞賜,手筆之大讓很多人眼紅不已。用通常的概念來說,黃瓜就是李隆基的寵臣;在很多朝代,這種人往往會恃寵而驕,並且會得到皇帝的無底線庇護。

有一天,黃瓜進宮比平時晚了許多,李隆基感到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黃瓜說:“臣剛纔進宮時,在路上跟抓捕盜賊的官員迎面相遇,爲了爭道,我把他掀下馬來,所以纔來晚了。”說完趴下磕頭謝罪。

依仗皇帝的寵愛橫行霸道、衝撞執法人員,這樣的場景在古代很常見,往往被大部分帝王視爲小事,頂多罵幾句,和和稀泥了事。當時的李隆基是這麼說的:“只要沒人上奏章說這事,你就不用怕,我就當它沒發生過。”

然而黃瓜很不走運,過了一會,京兆官員的彙報就遞上來了。李隆基當即翻臉,把黃瓜痛斥而出,交付有關部門按律亂杖打死。

李隆基能實現開元盛世,與他在執政前期的哪兩個優點有關? 第3張

無論在任何時代,人才都是第一位的生產力;而在我國封建社會,從來都不缺少人才,缺的是親賢臣遠小人的帝王;那些盛世的開啓,無一不與執政帝王知人善用、任人以纔有關;而朝代的滅亡,首先也是從用人失道、朝政混亂而起。

李隆基前期,能夠很好的壓抑自己的喜好,打造了名臣滿朝、人人各展所能的清明政壇,爲創造開元盛世奠定了牢固的組織基礎;但在後期,隨着他日漸自得意滿,失去了進取心,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等人掌控朝政十餘年,朝綱逐漸腐敗,大唐繁華的外表下暗流涌動,最終以安史之亂爲爆發點,徹底打斷了之前百餘年的發展勢頭。這也體現出,在高度人治的封建社會,王朝的發展興衰與君主個人密切相關,這也是中國古代兩千年走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