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孫權繼位的時候才十多歲,爲何卻能穩坐大位呢?

孫權繼位的時候才十多歲,爲何卻能穩坐大位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是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爲一方諸侯。孫權是怎樣穩坐江山的?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人。他一生下來的時候,眼神犀利,目露精光。他的父親孫堅非常驚訝,認爲將會有吉兆。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嗣位。孫權常常跟隨在孫策的身邊,輔佐他。等到孫策平定了多個郡縣後,任命孫權爲陽羨縣令,孫權當時15歲。後來,孫權被郡守舉爲孝廉,被州長舉爲秀才,擔任了奉義校尉。可想而知,孫權有多厲害,真不愧是少年英才。

孫權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明能幹,行事果敢堅決,喜歡結交豪傑和賢士。想那孫策也是一代梟雄,然而他每次跟孫權談論問題的時候,總會佩服萬分,認爲自己比不上他。孫策大擺宴席的時候,也常常在賓客面前,對孫權大加讚賞,說他將來必有一番作爲。

建安五年,孫策在一次狩獵中,不幸爲刺客所傷。不久後,就逝世了。臨死前,孫策將江東基業,託付給了孫權,還對他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要知道,孫策是有兒子的,他完全可以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雖然他的兒子年紀尚小。但是,孫策沒有那樣做。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孫策是很看重孫權的,孫權必定很能幹,身上有很多常人沒有的優點。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不過才18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傳統,他還是個未成年人。然而,他卻要承擔起保衛江東的任務。這對於孫權來說,未免太過艱難了。因爲,孫權接手的江東,是一個“爛攤子”,可謂是內憂外患,地動山搖。對外,他要面臨曹操和劉備的威脅;對內,他要凝心聚力,調和各方將領的矛盾,讓江東保持和諧穩定。

而孫權,跟他父親和兄長不一樣,沒有爲江東的基業立有戰功。而他身邊的那些武將,跟他父兄的關係很好,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他們怎麼會服從孫權這個“小毛孩”的指揮呢?是呀,我想此刻孫權的內心是崩潰的,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一切,只是不停地哭泣。

孫權繼位的時候才十多歲,爲何卻能穩坐大位呢?

在魏、蜀、吳三巨頭中,孫權是最“嫩”的一個。孫權說白了就是個“官二代”、“富二代”,江東基業是他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來的,孫權接班時,只有18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還是未成年。而哥哥孫策一死,孫氏集團地動山搖,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在這樣的境況下,孫權不僅迅速站穩腳跟,還將父兄未完的“霸業”發展成了“帝業”,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共分天下。就連輕易不服人的曹操都忍不住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那麼,這位曹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十五當縣長,十八承家業

孫權的成才,要感激他有一位好哥哥。父親孫堅陣亡時,孫權才十一歲,哥哥孫策十八歲。孫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還主動擔起了培養弟弟的重任。他把老母幼弟託付給朋友,把孫權帶在身邊,讓他跟隨自己走南闖北、征戰四方。所有的統御之術,孫權都是跟着哥哥從實戰中得來的。後來孫策平定江東諸郡,任命孫權爲陽羨縣長,而他當時只有十五歲!在哥哥的培養和信任下,孫權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膽識和才華。

不幸的是,孫策遭人刺殺,二十六歲便撒手人寰。臨終之前,他召喚張昭等人,囑咐他們要好好輔佐孫權。又叫來孫權,把象徵權力的印綬交給他,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就是說率兵打仗,爭奪天下,你不如哥哥我;但是選賢任能,管理人心,穩固江山,哥哥我不如你!以後,孫家的霸業就交給你了。

孫權聽後,哭個不停。張昭走到孫權的跟前說:孩子,現在是哭的時候嗎?如今豺狼當道、奸賊橫行,小將軍要是隻顧哭鼻涕,那就是開門揖盜。作爲接班人,重要的是繼承父兄的事業,把它們發展壯大,而不是婆婆媽媽哭個沒完!隨後他讓孫權脫下喪服,換上戎裝,親自扶他上馬,擺開儀仗,讓他出去巡視三軍。張昭則“率羣僚立而輔之”,帶頭支持孫權。就從那一刻起,年僅十八歲的孫權,挑起了東吳政權的千斤重擔。

禮賢下士、籠絡人心

守江山從不比打江山容易,何況是年少接班,身無寸功,何以服衆?孫權首先需要快速站穩腳跟。在哥哥的蔭庇下,孫權得到了託孤大臣張昭和江東名士周瑜的鼎立支持。除此之外,他還聽從人事官駱統的建議,尊敬賢能,招攬各路知名人士;宴會的時候,個別召見,詢問生活起居,表示關切;開會的時候,鼓勵發言,觀察屬下的能力和願望。很快,魯肅、諸葛瑾、呂蒙等一批有才有謀之士,都來到他的帳下,使江東局面爲之一新。

其中,魯肅是由周瑜引薦給孫權的。兩人初次相見,便合榻對飲。魯肅坦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也。”孫權如魚得水,對其相見恨晚。當時張昭抨擊魯肅年紀太小,粗枝大葉。面對非議孫權反而更加尊重魯肅,賞賜給他用不完的財物,甚至專門幫他建屋儲存。後來,魯肅等人爲孫吳集團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解決內憂:殺伐決斷

儘管當時孫氏集團已控制了江東五郡,但實際上控制的都是城市,那些深山老林偏遠地帶的“山寇”並未臣服;江東士人普遍視孫氏集團爲外來政權,基本持排斥態度;大批北方流亡人士只關心個人安危去留,也沒有牢固的君臣意識……所以,孫權從父兄手中接過的江東政權,其實隱藏着重重危機。

孫權上位後,很多人都持觀望態度。即使是孫氏家族的內部成員,也對孫權不太信服。孫權的堂兄——廬陵郡郡長孫輔,恐怕孫權沒有能力保守江東,便派密使送信給曹操,要求大軍南下接收。密使報告孫權,孫權立即逮捕孫輔左右親信,全部誅殺;把孫輔的部隊分撥給其他將領,押送孫輔到東部軟禁。

另有廬江太守李術公然造反,招降納叛,而且專門收容孫權部下的叛徒。孫權不聲不響,先發公文報告曹操,說“揚州州長嚴象,是中央任命,而被李術擊斬,無法無天,我準備採取軍事行動將其抓捕。我預料李術必然花言巧語,請求中央援救。您身居重任,天下觀瞻所繫,務請你告誡部下,不要接納李術。”接着,孫權出動軍隊攻擊皖城,李術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不理。於是,孫權殺李術,屠皖城,揚刀立威。通過鎮壓叛賊、拉攏望族、屯田修整等一系列措施,江東政權在孫權的把控下,一步步走向穩定。

處理外患:巧妙周旋

擺在孫權面前的,除了內憂,更有外患。當時北方袁紹和曹操正相持於官渡之戰,不管最後誰贏,恐怕遲早都會對東吳下手。而西方的劉表,此時已是“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在曹操與袁紹之間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而孫權的殺父仇人——劉表的大將黃祖,此時緊挨着孫權的地盤,時刻虎視眈眈。所以孫權當時的處境是——遠有強敵,近有世仇,危機四伏。

孫權的選擇,是在幾個大佬之間巧妙周旋。對抗曹操時,孫權許以荊州要地與蜀漢聯合,當孫權想要收回荊州時,又暗地裏與曹操聯合;赤壁之戰孫權聯合劉備大破曹軍;夷陵之戰中,則示好曹魏,將劉備大軍燒的灰飛煙滅……他就像一個秤上的秤砣,根據幾方勢力,移來移去,搞得大佬們暈頭轉向,自己卻是“戰少敗而江南安”。

在成就大業的過程中,他數次委身求全。在向曹丕稱臣後,東吳大臣向曹丕如是介紹孫權——“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孫權繼位的時候才十多歲,爲何卻能穩坐大位呢? 第2張

歷數三國亂世的接班人,孫權的表現無疑最爲突出。曹丕開國建魏,不過爲父親開創的帝業完成了加冕典禮;劉禪樂不思蜀,連守住家業都沒能做到;只有孫權臨危受命,內馭權臣,外阻強敵,在與一幫“老狐狸”的角逐中,爭得一分天下。孫權,處在三國那樣一個亂世,18歲接手了父兄留下來的“爛攤子”,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處理好了江東的內憂外患,將江東發展壯大,實屬不易之舉。就憑這點,他都能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