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司馬昱爲什麼被稱爲東晉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司馬昱爲什麼被稱爲東晉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昱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可能我說“他是權力最大的皇帝”,會有不少人費解:皇帝本來就有無限的權力,已經登峯造極,何來“最大”?

別說,晉朝的皇帝還真沒那麼幸福。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人人瞭解,晉惠帝司馬衷前期還可以發佈一些詔書,後期可就直接淪爲了傀儡。

晉明帝的駙馬桓溫再瞭解一下,三次北伐戰功赫赫,一時名聲大噪,其晚年掌握朝政超過十載,干預皇帝的廢立,差點就效仿晉武帝逼迫皇帝禪位了。

大政治家,文學家,王羲之的小夥伴,謝道韞的叔叔謝安再來了解一下,他的地位堪稱宰相,竟然還有“私自募兵”的權力。震驚北朝的北府軍,一開始幾乎都是謝傢俬人兵工廠。

司馬昱爲什麼被稱爲東晉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等等事例,不勝枚舉,究其原因,還是其開國時的制度沒有定好。

晉朝針對選拔人才,沿用了曹魏時陳羣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察舉制度,中正制增加了品級、考評、選拔的環節,大大拓寬了人才來源。對於夏侯曹、司馬晉這樣缺乏如漢代一般百年基業的政權來說,它能夠提供一批士族支持者,優點是明顯的。

但同樣,缺點也是突出的:由於九品中正制度中有一項“以門第平定人才”的標準,發展到後期,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言外之意:世代爲官的大家族,越來越大,寒門士子,連湯都分不到,變相的壟斷。

晉武帝是東晉的開國皇帝,他認爲“魏國之所以這麼快倒臺,是因爲沒有宗族庇護”,於是登基之初,就封了不少同姓王,給他們人口和武裝。

想法很美妙,來個宗族與士族之間的制衡戰。

而現實是,皇帝沒有坐收魚溫之利,反倒成了被人忽視的存在。因爲王爺太多了,大大小小有27個…

司馬昱爲什麼被稱爲東晉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2張

八王之亂席捲着給西晉壯志未酬,東晉留給皇帝們的爛攤子更多。

司馬曜,即孝武帝,晉的第九位皇帝,他想要改變些什麼。

司馬曜的祖父,是東晉開國者司馬睿,父親是會稽王司馬昱。公元365年,琅琊王司馬奕登基,於是司馬昱就橫向流動,成了琅琊王。

公元371年,大將軍(其實已經是大軍閥了)桓溫發動了宮廷政變,和太后聯手,廢掉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爲天子,是爲晉太宗。

嗯…是的,司馬昱是個傀儡…司馬曜陰差陽錯,在四歲這年成了皇子。

按照從古至今的套路,接下來,將是司馬昱不明不白的暴斃,幼主繼位,然而幼主必須有一位輔政大臣/太師/丞相獨攬大權,不出一年,小皇帝千恩萬謝地禪位,再不出一年,蹊蹺離世。

可這亙古不變的規律,到恆溫這裏發生了偏差,問題還是出在了“大士族”這裏。

司馬昱爲什麼被稱爲東晉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3張

琅琊王氏(培養出王導,王羲之,王元姬,厲害厲害)爲代表,聯合幾大世代爲官的家族站出來,說了一句鏗鏘有力的話:皇帝死,太子當立。意思就是“皇帝死了,也輪不到你恆溫”。

誰能想得到,就在晉朝瀕臨崩潰之際,又是大士族撐起了一片天呢?真可謂成也士族,敗也士族。

司馬曜初期,國家動盪不堪,發生司馬奕復辟事件;桓溫雖病死,但其弟桓衝也不容小覷;王氏謝氏漸漸獨大,司馬曜和弟弟司馬道子分別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做皇后、王妃。

雖然,謝安和王坦之有着名士情懷,忠君衛國,但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東晉是建立在門閥主導基礎上的,隱患很大。

司馬曜漸漸成長,開始學會分權。

首先,撤銷謝氏對北府軍的掌控,空降朝廷命官做首領。

其次,大力任用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而士族們多被架空。謝安遭遇排擠,死去,他的侄子謝玄也失去兵權

這也是爲什麼,司馬曜被評價爲東晉時期權力最大的皇帝。

然而,即便他11歲登基,制衡門閥,卻未必擔得起“中興之才”。

公元396年,孝武帝剛剛34歲,可是大權旁落於弟弟司馬道子,他自己沉迷酒色,寵信僧尼,還經常一喝醉酒亂說話。

有一天,他酩酊大醉,對着旁邊的張貴人道“你已經年老色衰,明天我就廢了你立別人”。這張貴人惶恐,摒退左右,一不做二不休,用被子把司馬曜給捂死了。

經歷過大風大浪,大起大落,只是因爲說錯一句話,死的這麼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