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西漢的七國之亂在沒有爆發之前,就有着怎樣的矛盾?

西漢的七國之亂在沒有爆發之前,就有着怎樣的矛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國之亂是西漢分封制跟中央集權制矛盾的一次爆發,這次爆發不是一時的,在此之前,矛盾已經長期積累,出現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漢景帝的削藩不過是導火索而已。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邦建立漢朝時,吸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制度的經驗,玩了一把郡國並行制,他放心不下異姓諸侯王,就在生前把他們都解決了,把諸侯王全部換成劉氏宗室,但這並不保險。

在呂后去世後,中央跟地方諸侯王出現了第一次矛盾,齊王劉襄引兵西向,宣稱要剷除呂氏,不過他還沒進關中,諸呂就被周勃等大臣誅滅,功臣集團爲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會立兵權在手的劉襄爲帝,而是選擇看起來人畜無害的代王劉恆繼位,也就是漢文帝。

沒想到漢文帝的手段更加高超,三下五除二一番人事調動,功臣集團被治得服服帖帖,漢文帝大權在握,但作爲藩王繼位的他,與諸侯王的矛盾更爲明顯,同時郡國並行制已經實行數十年了,諸侯王擁有了一定的實力,足夠對中央發起挑戰,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中央跟地方的摩擦。

漢文帝時期,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就想造反,漢文帝想保持自己的仁君形象,沒殺劉長,把他流放了,結果劉長餓死在了流放路上。當時也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議,比如賈誼和晁錯等,漢文帝對他們都加以任用,從這點可以看出,漢文帝對諸侯王絕不是毫無防範的,他已經在做準備了。

西漢的七國之亂在沒有爆發之前,就有着怎樣的矛盾?

漢文帝沒有自己動手,但給兒子漢景帝鋪了很多路,比如晁錯,按照《史記·晁錯列傳》的記載,他出場就是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之後被任命爲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家令已經是太子家的總管了,而且在這個位置上,晁錯向文帝提出“宜削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文帝的態度是“上雖不盡聽,然奇其材”。

文帝器重晁錯,又讓他擔任太子家令,目的很明確了,以後你就好好輔佐太子搞,我給你們鋪路。

在駕崩前,文帝還給漢景帝推薦了主帥人選:“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武都給兒子備齊了,文帝可以閉眼了。

漢景帝繼位後,晁錯被任命爲內史,然後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削藩大策,也要擺上檯面了。

可諸侯王都是漢景帝的親戚啊,怎麼能不顧親情主動出手呢?景帝很煩惱,作爲景帝最貼心的人,晁錯想解決景帝的煩惱,所以他站出來了。

在某天的朝堂之上,晁錯發表了他生平最爲著名的《削藩策》,語驚四座,震驚朝堂。不出意外,削藩策遭到了衆多大臣和諸侯們的反對,但景帝同意了,於是開始實施。

怎麼實施呢?先找那些有實力、有問題的諸侯王,當然,只要想找,沒有問題也能找出問題。

比如吳王劉濞,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太子入朝跟他下棋,結果兩人都是跋扈囂張的主,很快就吵了起來,漢景帝抄起棋盤就是砸,把吳王太子砸死了,劉濞從此不再朝見皇帝。

這種態度,使得晁錯在文帝時就多次上書說“吳王於古法當誅”,現在景帝上位,自然不必多說,直接搞就是了,劉濞也不是傻子,景帝一上位,他也蠢蠢欲動了。

可單憑一個吳國,是剛不過漢朝的,還得多找點盟友,那些同樣被削藩策盯上或者已經被削的諸侯自然是首選,比如楚王劉戊,在薄太后喪期間飲酒作樂,被削了一個郡;趙王劉遂被削去一個郡;膠西王劉昂被削減六個縣,都是苦主,很快就跟劉濞聯合。

還有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這三位是劉昂的兄弟,造反也要一起上嘛,所以七國組成聯軍,一起反叛漢朝。

七國聯軍聲勢非常浩大,僅吳國就徵調了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男丁,多達二十餘萬人,漢朝中央震動,對漢景帝削藩非常不滿。

關鍵時刻,削藩建議的提出者晁錯建議漢景帝親征,他留守長安,漢景帝想了想,把晁錯砍了,一來可以讓七國的“誅晁錯,清君側”旗號落空;二來可以平息大臣們的反對情緒;三來可以掩蓋自己殘殺親戚的殘忍,真可謂萬全之策。

西漢的七國之亂在沒有爆發之前,就有着怎樣的矛盾? 第2張

這個後果晁錯不知道預料到沒有,反正他爹是預料到了,晁錯上削藩策的時候,“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爲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晁父這番話後十餘天,晁錯被殺,大臣立馬歸心,七國聯軍造反也沒了合法性,皇帝的帝王權術得到了充分體現。

而另一方面,從叛亂一開始,漢景帝派兵就井井有條,“周亞夫爲太尉,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復召竇嬰,拜爲大將軍,使屯滎陽監齊、趙兵。”

從後來的戰事進展可以看出,這波人事安排非常正確,聲勢浩大的叛軍三個月就被解決了,漢景帝殺晁錯不過是自己搞諸侯的藉口罷了,他準備的非常充分。

在漢軍和樑軍(漢景帝弟弟樑王的軍隊)聯合打擊下,叛軍迅速崩潰,七王也迎來了造反失敗者應有的命運——死亡。

吳王劉濞戰敗後逃往東越,被東越人殺死,首級送往長安,吳國廢除。

楚王劉戊在劉濞死後自殺,楚軍降漢,楚國保留,劉戊被葬進楚王陵。

趙王劉遂在吳楚敗亡後固守邯鄲,直到被漢軍水淹破城,劉遂自殺,趙國廢除。

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沒有進攻漢朝,而是去打他們的另一個兄弟齊王劉將閭。四人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封地都是從原來齊地分出來的,可四兄弟打得挺歡,最終三王被漢軍擊破,劉闢光,劉賢,劉雄渠兵敗被殺,劉昂自殺,三國全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