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如果沒有司馬懿父子,三國的格局會怎麼樣?

如果沒有司馬懿父子,三國的格局會怎麼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小說的設定中,這個情節出自於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決戰前,諸葛亮已經預感自己的身體恐怕難以支撐下去了,便動員了一切力量,並且還安排了後事。

蜀漢最大的軍事動員能力,撐死了只有十二三萬人馬,每一次諸葛亮出兵,只帶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的部分進行休整。

而這一次,除國內和東吳方向必要的駐守兵力外,諸葛亮出動了整整十萬人。而且在後勤上,以木牛流馬從斜谷進行糧食轉運,從而保障前線戰事的物資供給。

如果沒有司馬懿父子,三國的格局會怎麼樣?

在具體作戰上,諸葛亮一改往日謹慎求穩的作風,採取了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這樣的作戰方式,使得自以爲了解諸葛亮的司馬懿措手不及,險些吃了大虧。

諸葛亮先是出斜谷來到渭水南原,司馬懿爲了守住南原防線,也渡河在南原紮營。於是,諸葛亮轉而攻打北原,準備隔絕隴道,以隴西爲後方。在魏軍提前準備,沒有成功後,又轉而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派出大量兵力大搖大擺地向司馬懿的西圍進軍,隨後派兵向魏軍的東圍陽遂攻擊。

雖然這些軍事行動都沒有成功,但是也給司馬懿驚出了一身冷汗。只可惜諸葛亮後續乏力,雙方最終又轉入了對峙局面。

司馬懿從諸葛亮的這些反常舉動,以及後來與蜀軍使者的對話,斷定諸葛亮的身體出了問題,所以拒不出戰,最終活活熬死了諸葛亮。

以上就是小說《三國演義》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大致情節,與真實歷史相比,符合司馬懿對付諸葛亮,所採取決不與蜀軍主動交鋒的防守策略,甚至連諸葛亮屯田的軍隊,司馬懿都不去幹擾。

但作者羅貫中在歷史的大框架內,又加入了火燒上方谷這個情節,目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諸葛亮壯志未酬,令人惋惜的悲劇色彩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宣泄。

不過,我們暫不拘泥現實的歷史,單單說諸葛亮火燒上方谷這個情節,依然可以看到作戰過程描寫手法的匠心獨運。

這個情節可以說是一個完完整整的戰例,而且每個環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讓人信服。

諸葛亮在開戰前,就抓住司馬懿固守避戰的心理,反常規地出奇兵打運動戰,南原、隴道、西圍、東圍,招招都打在對手的要害處,謀求刺激司馬懿出兵,以起到引蛇出洞的目的,以便在運動中殲滅魏軍的有生力量。

司馬懿呢,在正面戰場無法取勝的情況下,肯定要尋找諸葛亮的薄弱環節下手,這個環節就是蜀軍緊張的後勤運輸線。

諸葛亮給司馬懿下圈套的抓手,就在這裏!

面對司馬懿這樣一個狡猾的對手,諸葛亮進行了十分周密的佈局,把所有蜀軍糧庫的線索都指向了上方谷,就像獵人引誘狡猾的狐狸一樣,一步步引誘司馬懿掉入陷阱。

當司馬懿衝進上方谷,大火熊熊燃起的時候,一切似乎都要畫上了句號。

這時絕望的司馬懿萬念俱灰,和兩個兒子抱頭痛哭。誰知道突然天降暴雨,澆滅了大火,司馬懿父子抓住機會殺開一條生路,趕快逃出了上方谷。

自此之後,司馬懿再也不肯出戰,直到諸葛亮病死撤軍。

上方谷下雨的原理,經過現在的科學研究,是客觀存在的。

較爲封閉的山谷趕上熊熊燃燒的大火,熱空氣上升,造成山谷內部強烈的冷熱空氣交流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空氣中溼度較大,就有可能造成下雨的現象。

由此可見,火燒上方谷這段精彩的故事,作者也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其嚴謹的寫作態度可見一斑,並非毫無根據的純屬虛構。

然而,由於《三國演義》是一部基於歷史的小說,雖然在細節方面可以虛構,但是在大的方面還是得按照真實的歷史來敘述,所以作者的筆下不能讓司馬懿父子被燒死。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司馬懿父子三人如果在上方谷被燒死了,接下去會怎麼樣呢?

首先從軍事方面來看。

根據書中描寫,司馬懿雖然僥倖逃出上方谷,但是渭南的魏軍營寨卻全部都丟了,魏軍只得退到渭河北岸防守。而諸葛亮則移營五丈原,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如果我們對照史書中的戰爭走向,發現作者的這番描寫,又是與真實歷史大致符合的,就算是司馬懿父子都被燒死,也不會對戰局有太大的影響。

這是因爲曹魏營中,還有一個威信、智謀和司馬懿不相上下的人物,那就是郭淮。

歷史上司馬懿指揮曹魏關隴兵團,是在諸葛亮最後的兩次北伐,所以他與部下將領的磨合期並不長,也還來不及建立穩固的感情,軍中對他固守避戰的戰術,時常有詬病的聲音。

以至於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交戰過程中,多次出現部下頂撞他的現象,等到諸葛亮送女裝給司馬懿以示羞辱的時候,司馬懿簡直就要彈壓不住魏軍憤怒的情緒了。

這時的司馬懿,只好玩弄計謀假惺惺地上表曹睿請戰,而曹睿派來的監軍死守軍營阻止魏軍盲目出戰。

司馬懿是隴西魏軍前線總指揮,要打要守何需幾百裏外洛陽城內的曹睿表態?這出雙簧戲,顯然是司馬懿依靠皇帝的權威,來幫助自己壓制部下將領蠢蠢欲動的主戰聲音!

如果沒有司馬懿父子,三國的格局會怎麼樣? 第2張

而郭淮則不同,此人一直在關隴軍團,而且從頭到尾都與蜀軍交戰在第一線。

諸葛亮首次北伐出祁山,開戰便奪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並且派出馬謖阻隔關中到隴西的要道街亭,目的就是要關門打狗肅清隴西魏軍殘餘。

危機時刻,是郭淮率軍與諸葛亮周旋,拖着諸葛亮使他短時間內吞併不下這塊戰略要地,爲魏國援軍突破馬謖的街亭防線進入隴西,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有此軍功,使郭淮在關隴軍中積攢起了極高的威信,極強的號召力足以取代司馬懿,扛起與諸葛亮對峙的重擔。

此外,郭淮的智謀,也讓家對他十分信服。

早在劉備與曹操對陣的漢中之戰時,魏軍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於定軍山,是郭淮力挽狂瀾,推舉張郃接替夏侯淵,穩定了形勢。可見,郭淮洞察戰局、調兵遣將的謀略,也是一等一的水平。

因此,即便上方谷之戰司馬懿父子被燒死,也不過是重演了一次夏侯淵被殺的場景而已。魏軍可能會狠狠損失一部分,但有郭淮在軍中,並不至於會被諸葛亮完全擊潰。

最終,諸葛亮還是要面臨無法突破曹魏防線的尷尬局面,一切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蜀軍還是會因爲諸葛亮的身體原因而撤軍。

但是從未來的魏蜀吳三家政局來看,情況可就要發生很大的變化。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歷史上不會再出現司馬家的晉朝了。

三國由於沒有了司馬懿父子的插手,至少還有可能繼續很長時間。比如說蜀漢政權就不會那麼快滅亡。

當年伐蜀的時候,魏國上下只有司馬昭和鍾會認爲能夠成功,其他人都不看好伐蜀的前景。如果沒有司馬昭一錘定音的決策,曹魏就不會那麼早去滅蜀了。

火燒上方谷,雖然是《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情節,但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給我們呈現了一場妙趣橫生的大戲。整個戰鬥情節環環相扣,合情合理。讓我們對諸葛亮的悲劇更加同情,對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加崇敬。

如果在現實中,司馬懿父子都在上方谷被燒死,在軍事上也不會有大的變化。這是因爲郭淮的存在,他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威信、謀略將魏軍團結起來,挫敗諸葛亮的攻勢。雙方都最後依然打破不了僵局,還是要進入僵持狀態。由於諸葛亮的身體原因,這次北伐仍然不會成功,而諸葛亮也還是會病死沙場。

但是,由於司馬懿父子三人全部斃命,司馬家多年的經營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中國的歷史將不會有晉朝的存在,三國這個階段也不會那麼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