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春秋時期晉國的邦交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春秋時期晉國的邦交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代,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的掌控能力逐漸減弱,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模式。在各諸侯國並立的歷史背景下,以大諸侯國爲核心的政治邦交成爲這一時期的社會特色,外交關係是否和諧關係着諸侯國能否在春秋社會中立足。通過這個契機,晉國採取積極的外交策略,從偏安一隅的小國成長爲數次聯合諸侯的中原霸主。

從從“拜戎不暇”到與戎狄通婚,從“秦晉之好”到“呂相絕秦”,從“退避三舍”到“楚材晉用”,直至晉楚弭兵的達成等等,晉國在對外邦交中上演了一出出順應時勢、相機而動的好戲。春秋時期晉國邦交有什麼特別之處?對晉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接下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一、春秋時期晉國邦交策略上的特點

第一,獨立自主。在對外邦交中,晉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體現出春秋時期的晉國不再受到周王室君臣關係的束縛。在外交中,晉國以自身爲出發點,建立以本國爲中心的外交體系,通過獨立制定邦交政策進行外交活動。

春秋時期晉國的邦交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標誌着晉國獨立自主發展邦交的事件是晉文公請隧。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晉文公的做法表明當時的晉國希望通過獲得王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晉文公這一舉動在當時無疑是違反禮制的,但對晉國的邦交非常有利,是從晉國本身的利益爲出發點進行的考慮。

此時晉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很有發展前途,其與周王室的邦交更像合作關係。晉國在軍事上給予周王室支持,通過“尊王”的方式使周王室原本“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得到恢復。通過“尊王”,晉國能夠一方面維持周王室的政治穩定,另一方面利用周王室在諸夏的凝聚力維護自身的霸權秩序。

第二,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晉國在對外邦交中的重要原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一策略會通過不同的邦交手段體現出來。雖然這項原則最早是齊桓公與管仲提出的,但晉國在此之前就已經在邦交中實踐這項原則,因爲“尊王攘夷”原則正是“周禮”中“親親”與“尊尊”原則的體現。

春秋初年,晉文侯與、鄭武公、秦襄公聯合,幫助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平王爲了嘉獎晉文侯的功勞,甚至作《文侯之命》。晉惠公時期,晉國仍然踐行着“尊王”的政策,伐戎救周,勤王有功,後來的晉文公也曾保住周王室穩定政局。通過“尊王”,晉國與周王室的關係轉爲合作,一方面以軍力庇佑周王室,一方面利用周王室樹立本國威信,建立起以晉國爲中心的政治秩序。

晉國攘夷主要指長期與戎狄作戰。晉國的疆域從春秋中期開始向黃河下游推進,到春秋晚期,與曹、衛等國聯合消除來自北部的威脅。但晉國與戎狄作戰時沒有受到華夷之分的影響,並且通過與戎狄通婚的方式進行邦交,實現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來自戎狄的軍事威脅。

第三,王道思想與霸道思想兼有。晉國在邦交中兼有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守禮與違禮並存。在邦交中,晉國不會被成規的禮制束縛,而是能通過對禮的變通靈活運用禮制。如果不對舊的禮制進行突破,新的秩序不能建立,晉國的邦交很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這樣的手段非常必要。

春秋時期晉國的邦交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第2張

很早以前晉國就對禮和儀之間的區別見解深刻,認爲“禮”強調等級秩序,“儀”只是外在形式。能實現秩序纔是真正做到禮,如果對內不能安定國家,對外做不到尊重天子,那就是知儀而不知禮。當原有的禮與儀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形式時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通,這樣不但能穩定當下局勢,也有利於保持對周王朝的禮儀規範。

第四,利用春秋邦交體系開展外交。春秋時期,晉國向東進入中原地區,與中原諸國開展了廣泛的外交活動。在外交策略的制定中,鄭國利用原本各諸侯國之間的衝突,從自身的國情出發,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外交策略,極大提升了邦交成效。

首先,當時宋國、衛國互相聯合,同時與鄭國存在衝突,齊魯之間也存在矛盾,晉國將其作爲中原諸夏的主要矛盾,以魯、宋、衛爲核心,聯合齊、鄭建立起中原聯盟。其次,晉國又利用中原諸夏中齊、宋與楚之間的矛盾通過中原聯盟的力量對抗秦楚聯盟。再次,晉國又利用吳國和楚國矛盾展開聯吳抗楚的策略,開闢對抗楚國的第二戰場。

二、春秋時期晉國邦交手段上的特點

第一,會盟與戰爭。春秋時期,會盟與戰爭成爲晉國邦交中的重要手段,城濮之戰稱霸即是戰爭邦交的體現。晉文公五年,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將楚國打敗,把楚國的戰俘送給周王,受到周襄王的封賞。從此以後,晉國繼續齊桓公的霸業,建立起以晉國爲中心的政治秩序,在諸侯間開展多次會盟活動。

踐土之盟是晉國開展會盟的起點,在晉國的主持下,中原諸國結成以晉國爲中心的聯盟,從而對抗南方楚國聯盟。除此之外,晉國還通過中原各國之間的會盟加強聯盟內部的聯繫,這也是晉文公以後晉國邦交的重要內容。經相關學者研究考證,晉國參加過的諸侯會盟多達百次,以霸主身份參與的會盟有70多次。

戰爭方面,晉國在春秋早期的戰爭集中於戎狄作戰和對外兼併,這一時期的主要目的是兼併與擴張。到了春秋中後期,晉國的邦交策略變爲“尊王攘夷”,其以維護中原爲目的發動並參加了一系列戰爭,如崤之戰、麻隧之戰、鞍之戰、平陰之戰、城濮之戰等。

第二,收留出奔貴族。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無論是諸侯國之間還是諸侯國內部的卿大夫之間都不斷進行着激烈鬥爭。在鬥爭中失敗的君主貴族往往會出奔異國逃避禍難,晉國或爲國家發展,或爲邦交,收留了很多出奔貴族。

自從晉獻公去世以後,晉國的異性貴族有了充分發揮才能的空間。晉文公時期晉國舉賢任能的風氣更盛,使晉國不但能重用國內的異性貴族,從其他國家出奔而來的異性貴族也能受到重視,晉國因此形成頗具特色的收留出奔貴族的制度。

這些從其他國家出奔晉國的貴族,無論是以後返回母國還是在晉國任職,都在晉國的外交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其身份的特殊,不僅能讓晉國更瞭解其他諸侯國,也能使晉國在外交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優勢。晉國通過收留這些貴族,能夠充分利用他們的政治作用,爲晉國的國家發展、邦交服務。

三、春秋時期晉國邦交對晉國的影響

春秋時期,晉國經歷了從偏安一隅的小國成長爲中原霸主的過程。春秋早期,周王室衰敗,無法成爲諸侯國的屏障,晉國因此面臨着戎狄的威脅,搖搖欲墜。值此危急存亡時期,晉國通過對外兼併擴充實力,從晉武公時期軍事力量弱的小國一躍而起發展爲晉文公時期坐擁三軍的大國。毫無疑問,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爲晉國生存的保障,也爲春秋時期開展廣泛邦交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邦交對晉國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當晉國的邦交策略在邦交活動中進行的順利時,晉國的邦交會在積極的環境中發展。如晉獻公時期,通過嫁女的方式緩和與秦國的關係,結成“秦晉之好”。後來晉國發生驪姬之亂等多次內亂,都在秦國的幫助下迅速恢復內政。

儘管秦穆公爲控制晉國曾與晉交戰,虜惠公質太子,但相較而言晉國沒有發生大的內亂。晉國霸業的實現也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進行的,因此秦國與晉國的邦交實際上是晉國建立霸業的基礎。如果晉國沒有處理好與秦國的關係而與其陷入惡戰中,莫說稱霸中原,進入中原都不是容易的事。

晉國的邦交策略進行得不順利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國家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晉厲公六年,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交好,晉國討伐鄭國,與楚國在鄢陵開戰。此時晉國的外部威脅僅爲楚國,就外部環境來說晉國只需要擊敗楚國。但是這時候晉國國內矛盾尖銳,如果打敗楚國,內部矛盾更會激化,因此着手內部是當前關鍵。

但當時晉國內部僅有亞卿範文子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其他諸多大臣都主張討伐鄭國。雖然在這場戰役中晉國大勝,但不僅以後內部矛盾更加激烈,晉厲公沒過多久在內亂中遭到殺害。來自楚國的威脅不再,但晉國的政治也開始走下坡路。

結語

兩千多年前,晉國通過有效的邦交化解國家危難,擴張勢力,從小國成長爲中原霸主,在春秋之際尋得一方立足之地。其獨立自主、尊王攘夷、利用他國矛盾進行外交的策略在春秋時期的國際局勢中散發着特別的光彩,對晉國的國家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時至今日仍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