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初西漢的功臣集團分爲哪幾個部分?漢文帝時期又是如何分佈的?

漢初西漢的功臣集團分爲哪幾個部分?漢文帝時期又是如何分佈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文帝時期的功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功臣集團, 是指創建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集團, 其主要成員,乃是跟隨劉邦征戰天下的將校吏卒及其家屬。由於高帝五年詔等一系列優待軍吏卒的法令之頒佈及實行,他們得到了大量的爵位和田宅,形成了一個以軍功爵爲基礎,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雄厚的經濟力量、高等的社會身份的新的統治階層,即漢初軍功受益階層。

功臣集團起源於劉邦避難芒碭山時期,經過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勢力不斷壯大。漢帝國建立之時,已發展到六十萬人以上,連同其家族計算,約有三百萬人以上,約佔當時人口總數的20%。

漢初西漢的功臣集團分爲哪幾個部分?漢文帝時期又是如何分佈的?

功臣集團可分爲四個部分:

一是豐沛元從集團。他們從秦二世元年九月,跟隨劉邦起兵於沛縣。這是功臣集團的核心。

二是碭泗楚人集團。他們從漢元年四月,跟隨劉邦參加反秦戰爭,進入漢中建立漢王國。這是功臣集團的中堅部分。

三是秦人集團。他們是劉邦封漢王以後加入的蜀漢關中地區出身的人。這是功臣集團的主力部分。

四是多國合縱集團。他們是楚秦以外的諸侯國人。這是功臣集團的外圍部分。

高祖五年,漢王劉邦即位作了漢朝皇帝后,於夏五月遣散軍隊,併發布詔書,處理戰後問題,優待軍吏卒。這些軍吏卒各以軍功,獲得了不同等次的爵位和不同數量的食邑、田宅。其中功最高者韓信、彭越等七人被封爲諸侯王,蕭何、曹參等一百四十三人被封爲列侯。

漢初西漢的功臣集團分爲哪幾個部分?漢文帝時期又是如何分佈的? 第2張

漢十二年,高祖與諸侯王、列侯共立白馬盟約:“非劉氏不王,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通過盟約,功臣集團獨享了封侯之特權,同時由於“非列侯不相”之慣例,實際主導了政府,控制了漢朝政治。從高祖時期,直到景帝后元元年,丞相全部出自功臣集團。三公九卿、王國相和郡太守等高級別官僚中,功臣集團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高祖時期佔97%,文帝即位前佔81%,文帝末期仍佔50%。

功臣集團對漢朝政治的控制,極大地限制了皇權,也不可避免地成爲皇權打壓的對象。高祖時期,除長沙王吳芮外,其他的異姓諸侯王全部被消滅,也就是說,功勞最大、爵位最高的王爵功臣基本被消滅。惠帝呂后時期,通過培植呂氏外戚勢力,來抑制受封侯爵的功臣集團,最後因誅呂事件,呂氏勢力被消滅,功臣集團重新掌握了朝政大權。

文帝是由功臣迎立而即位的,所以即位之初,他首先對功臣集團進行了大規模的封賞,以此來安撫和拉攏;但他又清醒地認識到,功臣集團勢力過於強大,對皇權存在潛在威脅,所以他同時又以宮廷爲本,外引諸侯王國爲援,來抑制功臣集團。

文帝即位時,年已二十三歲,正當壯年,其從高帝末經惠帝呂后期,足足做了十五年代王,已經牢牢地統治着代國,擁有完整的代國政權機構。文帝即皇帝位當日,夜拜宋昌爲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爲郎中令,行殿中,很快形成了以代邸舊臣爲核心的漢朝宮廷。

漢初西漢的功臣集團分爲哪幾個部分?漢文帝時期又是如何分佈的? 第3張

同姓諸侯王雖然在文帝后期和景帝時期成爲對皇權威脅更大的政治力量,但在文帝即位之初,卻是爲抑制功臣集團而聯合的對象。文帝首先歸還了呂后時期侵奪的齊、楚等諸侯王國的封地,又於元年十二月,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徙琅邪王澤爲燕王;於二年三月,立趙幽王少子闢彊爲河間王,立朱虛侯劉章爲城陽王,立東牟侯劉興居爲濟北王,立皇子武爲代王,子參爲太原王,子揖爲樑王。

漢二年冬十月開始,文帝下詔令列侯之國。因爲列侯居住京城,能夠互相聯絡串通——功臣集團發動政變誅滅諸呂能夠成功,與此有很大關係。列侯離京就國,遠離了政治中心長安,變成一個個分散在他鄉僻壤的小國封君,不再能夠在漢朝中央政治上發揮作用,這樣不但諸呂之變重演的可能將會消除,皇權可以得到鞏固,而且可以抑制過於膨脹的功臣集團。

在朝廷官僚的選用方面,文帝有意識地選用軍吏、法吏、儒吏、士吏及宗親等出身的新興政治力量。軍吏集團的代表人物有隴西太守公孫渾邪和雲中太守魏尚。公孫渾邪是北地義渠人,魏尚爲趙代邊郡地區之人,因積有功勞,他們在文帝十五年前後出任太守。法吏的代表人物爲河南守吳公,他曾從李斯學,惠帝呂后時期爲河南太尉,文帝即位,徵爲廷尉。儒吏的代表人物是賈誼,他雖然最高職位爲太中大夫,並非三公九卿等高級官吏,且很快被貶爲長沙王太傅,但他的許多建策加強了皇權,爲文帝所採用。宗親的代表是竇嬰,他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文帝任其爲吳國相,後來在武帝元年被任命爲丞相。呂后時期,軍吏、法吏、士吏、宗親任三公九卿、王國相及郡太守的比例分別爲0%、2%、7%和9%,到文帝時期,這一比例分別爲5%、21%、18%和5%,以上新興勢力的總體比例從呂后時期的18%增加到文帝時期的49%。

隨着陳平、周勃、灌嬰等的相繼去世,加之文帝強有力的抑制,功臣集團之勢力一步步地衰退。功臣集團勢力的衰退,大體取一種自下而上的漸進方式,其在文帝中期,失去對縣一級政權和諸侯王國政權的控制,在文帝末期失去了對郡一級政權的控制,在景帝期後期失去對於漢朝中央政權的控制,無可挽回地全面沒落。其從高帝時期出現,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直到武帝末年從歷史舞臺上消失,大約存在了一百餘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