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爲何會出現考生有家不回的情況?

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爲何會出現考生有家不回的情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爲何出現了宋代考生有家不回的情況?“京漂一族”由此誕生,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一、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

1、目的依然是維護國家的安定

北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科舉制度在此階段得到了創新和豐富,這得益於兩個階段的改革。首先是自太祖朝起到真宗朝止,其將改革的重中之重確定爲將選拔官員的權力再次歸於中央,同時通過改革考校程式,維護科舉制度的公正,滿足文人學子的心中的公道,並且採取多種措施防患舞弊現象的出現。

第二階段,自仁宗朝起到徽宗朝止。這次改革的重點則在於選拔更爲優秀的文人學子來輔佐皇帝治理國家,以達到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的目的。而對於考試內容的改變,就是將考試重點考察項目由詩賦轉爲實用性文章。

宋廷現今爲了驅使更多的有才學的文人學子,將前朝的選官制度棄如敝履。有真才實學的文人學子參與宋廷舉辦的考試,通過者顯示出其才能,被授予官職。這也使沒有真才實學,只會雕蟲小技卻意圖混入宋廷政府的人早早就被阻攔。

北宋科舉制度改革對於阻礙了北宋文學發展,唐朝重視詩賦,所以才形成詩賦上的大唐盛世。而北宋“罷詩賦,行經義”,摧毀了文人的創作激情,不利於後期文學的發展。

2、宋太祖時期的科舉改革

北宋是建立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收軍、財、行政大權於中央的集權基礎之上的政權,以文代武出任知州,限制並削弱樞密使和武將的權力,這源自於宋太祖意識到了在此社會政治背景下,依靠武力是無法長期有效的維護政權的,而作爲正統思想的儒家正順應了這種君權天授的理念。

所以他開始重用在五代時期地位不高的文人,藉助文人來鞏固政權合理性和正統性,以此來統治國家,因此,通過科舉選拔文官的制度開始成爲宋朝皇帝推行文官政治、維護統治的有效手段,科舉考試也由此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然而宋太祖對於科舉改革作出的這些措施雖有利於完善科舉制度,但卻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雖然以科舉進士作爲文臣的主要來源去重塑一套全新的官僚體制,但在錄取數量上卻沒有作出相應的改革政策,這直接導致了文才不足武將來湊的現象,而武將的文化素質明顯低於文臣進士,從而造成了一定的治理不利和混亂。

二、宋代租房業的興盛

1、流動人口衆多和城市的發展

宋代的疆域面積比漢唐時期大爲減少,而人口數量卻遠遠超過了這兩個時期,這已經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對住房的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住房需求的增長離不開人口的增長。

大量的人口聚集城市,必然會給城市帶來各種問題,城市空間不足就是其中的突出問題。前揭五代末期,開封城就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困難,周世宗下令擴建開封城。到北宋以後,開封城也進行了多次的擴建。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給城市的有限空間帶來巨大壓力,城市中房屋密集,空閒土地不斷被開發利用,土地價值不菲。原住居民還可以擁有自己的住宅,對於新增的人口,尤其是流動人口,租房成爲了重要的選擇。

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爲何會出現考生有家不回的情況?

2、考生的租房的無奈之舉

科舉考試是普通士人進入仕途,實現“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夢想的重要途徑。宋代科舉考試主要分三級舉行。在這樣的考試製度安排下,大量的考生爲應考而背井離鄉,對住房的需求也就再所難免,租房則是這些考生的重要選擇。

鹹平元年,“兩京及諸道州府解送舉人將近二萬”,而這個數字是因爲“去歲朝廷特許十分內量解二分”才達到的,可以推測當年參加解試的人數當在 10 萬左右。按照這個比例推測,每次應該有數十萬規模的考生參加考試。

除考生本人以外,還需要加上其攜帶的僕人。由於科舉考生的制度安排,要想取得功名,只能接受政府的安排,不僅需要遠赴考場,考試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趕考的途中和考試期間,租房也就再所難免。

地方舉行的發解試主要在各地州府舉行,距離相對較近。但是,省試和殿試則需要在京城舉行,距離就比較遠了,尤其是偏遠地區。科舉考試考試的舉辦,從發解試到省試及其最後的殿試完畢是一個長期性又持續的全過程。

考生通常必須提早到京尋找居所,考試完畢後還必須等候考試結果,在這段時間的酒店住宿也必須自行處理。僅限於代步工具的落伍性,考生迫不得已在路程中留宿,而考試的延遲時間也必須考生在考試地停留數月,可以說租房子是不得已,可是和求得功名的急切對比,這一點艱難又算得上哪些。

赴考和考試是每一個考生都必須歷經的,假如說從而租房子實屬無奈,難麼下邊的狀況則是考生自身自身的選擇。

宋代的科舉考試只看考生的成績而不講門第,要想通過考試獲取功名,唯有“六經勤向窗前讀”。爲遠離塵世喧囂,一些學子往往主動選擇到僻靜的地方來讀書學習,以全心備考。

北宋科舉制度的完善,爲何會出現考生有家不回的情況? 第2張

三、科舉制度的格局

1、維護社會穩定

北宋科舉制度幫助皇帝重新奪回了對行政官員的選任權,使得選人用人大權牢牢把控在中央手裏。當然,這種做法也夯實了北宋的統治基礎,爲大多數人尤其是貧困學子提供了一條千載難逢的做官之路,從而也鞏固了皇權統治。

以科舉考試爲正道同時以儒家思想爲主要考試內容的手段,將皇權同思想、意識等的灌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大一統思想更加深入百姓腦中,極大地加強了維護政權大一統的團結力,更是有助於皇權政治的不斷髮展。

在古代社會,科舉制的主要目標是選出優秀的人才,進而能爲朝廷重用,幫助君王更好地治理國家。我們當前實行的公務員考試製度,同樣是爲國家選拔出優秀精英,以便更好地踐行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從目的方面看,這兩種制度都是爲了選拔優秀的文人學子,以輔助治理國家,服務人民,維護一國的穩定和發展。

2、重文輕武思想深入人心

重文輕武這一思想在太祖時便創設,這一政策的實施,要從“輕重”與“文武”兩個對立面方面來理解。首先是輕重的含義,這裏的輕重指的是政治權力的傾向性,權力分配的比重,也就是政治話語權的輕重。

其次是文武的含義,“文”是通過科舉等選官制度的文官,而武是武將,特別是能領導軍隊的武將。不過,在整個北宋時期,徹底接受重文輕武觀點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宋廷天子最終將這一觀點徹底落實。

從背景上看,北宋建國前中國處於一個分裂混亂時期。許多藩鎮割據地方,舊有的朝廷很快被推翻。而這些的新建成的朝廷,多爲舊朝原有的武將。這也給後世的君王敲響了警鐘,也成爲了整個北宋朝廷重文輕武的直接原因。

宋代的總體基調是重文輕武,因而也出現了很多武臣子弟走上棄武從文的道理。這種現象,從宋太宗初年起就初見端倪;到了宋仁宗朝更是大肆盛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宋朝由於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引發了整個社會思想上的變革,崇文抑武逐漸成爲趨勢。

結語:

宋代考生的租房與宋代的科舉考試製度有重要的關係。每輪考試有數十萬經營規模的考生參與,這種考生對住宅的要求巨大而急切,租房是她們關鍵的挑選方法。

僅限於科舉考試考試的分配,考生在赴考中途、考試期內迫不得已租房安泊;一些考生則是由於獨特緣故而必須租房定居。

宋朝繁榮昌盛的房子租賃業爲考生給予了充足的出租房,而很多的考生往來中途,集聚考試地,針對興盛本地的房產租賃銷售市場也具有了積極主動功效,可以說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