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殘暴的統治只維持了十幾年,秦始皇駕崩後,胡亥即位,因得位不正,屠戮兄弟、誅殺功臣,使得六國遺民看到了復國的良機。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然而鮮爲人知的是,關東六國復國運動中,五國首領都是原先王族後裔,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楚王心、齊王安全是王族後裔,但唯獨燕國最爲特別,竟然不立本國王族,而是搶了一個趙國上谷小吏爲王。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至秦末復國運動時,間隔不過短短十三年,爲何燕國會以一個“外國小吏”爲王?

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與其他五國還不同,燕國因爲荊軻刺秦王,得到秦始皇的特別“照顧”,燕人對秦國懷有深仇大恨,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卻沒有揭竿而起,實在令人費解。

01:上谷小吏成爲燕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很快建立了張楚政權,取張大楚國之意。部將張耳、陳餘向陳勝建議攻奪趙地,進一步打擊秦王朝的統治,陳勝同意了這一戰略,就任命楚國人武臣爲將軍,張耳、陳餘爲左右校尉,還有韓廣等率軍3000攻奪趙地。武臣來到故趙之地後,連戰連捷攻克10餘座城池,之後使用蒯(kuai)通計謀招降,不費一兵一卒又得到30座城池。佔領邯鄲之後,經過張耳、陳餘勸說,武臣自立爲趙王,不再接受陳勝節制,也拒絕陳勝西進擊秦的號召,而是將目光瞄向了燕地,想要攻佔燕地,成爲燕趙之主。

當時,陳勝任命周文爲將,率領主力西攻秦軍,按照陳勝的戰略部署,武臣從趙地出兵配合周文,但因爲武臣“心懷不軌”,導致周文孤軍深入後援不繼,在距離咸陽僅百餘里的地方被秦將章邯所敗,自剄而死。若非武臣異心,或許周文早就滅掉了秦國。

武臣穩定趙地之後,就派原趙國上谷小吏韓廣安撫燕地,結果韓廣一入燕境,各城望風歸附,燕地大定。更讓人驚奇的是,燕國人準備推舉韓廣爲燕王,韓廣以“家屬居趙,老母在堂,不忍致死”爲由推辭,燕人勸說:“當今楚王最強,尚不敢害趙王(武臣)家屬,趙王豈敢害將軍老母?盡請放心,不妨自主。”最終,韓廣認爲燕人說得有理,於是就自稱爲燕王。

果不其然,武臣獲悉之後,與張耳陳餘商量認爲,殺一個老太婆於事無補於事無益,不如將之送給韓廣示好,找機會趁韓廣不備,再奪取燕地不遲。

02:燕國舊將臧荼稱王

楚國人武臣成爲趙王,趙國人韓廣成爲燕王,這在當時並不值得奇怪。不過,公元前208年武臣部將李良反叛,殺死了武臣之後,張耳陳餘擁立趙歇爲趙王,趙國王族復辟成功,至此楚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後裔紛紛爲王,而唯獨燕國王族一直默默無聲。

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第2張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王離攻趙,韓廣派遣燕國舊將臧荼援趙,最終在項羽指揮下,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二年之後,項羽分封諸侯時,擔心燕國韓廣做大,於是藉口臧荼功勞更大,就立臧荼爲燕王,把韓廣遷爲遼東王。項羽擔心燕國的原因在於,當時燕國疆域天下第三,僅次於楚國、秦國,戰爭潛力巨大,項羽將燕國分爲兩部分,無疑將會削弱燕國潛力,同時將燕國一分爲二,也有利於項羽控制韓廣與臧荼,因此不能說項羽沒有政治智慧。

由於韓廣不服項羽分封,表面接受遼東王的爵位,但實際上卻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殺,至此燕地、遼東兩地皆爲臧荼所有。

楚漢爭霸中,臧荼向韓信投降,後來尊劉邦爲皇帝,被繼續封爲燕王。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這讓臧荼非常恐懼,於是叛亂反漢,劉邦親征將之斬殺,任命兒時夥伴盧綰爲燕王。臧荼之子臧衍逃亡匈奴,陳豨叛變之後,臧衍勸說盧綰部將張勝“劉邦下一個目標將是燕王”,於是張勝勸說燕王盧綰勾結匈奴,最終劉邦滅了盧綰燕國,盧綰逃往匈奴。

03:燕國王族爲何沉默

秦末復國運動中,各國王族紛紛大顯身手,最誇張的是齊國,田氏王族爲了爭奪齊王之位打得一塌糊塗,最不濟的趙國等,至少也有一些王族出面,但燕國情況卻極爲特殊,秦末數年時間中燕國王族沒有一點動靜,只是坐看韓廣、臧荼攪動風雲。那麼,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有一種說法,認爲秦始皇爲了報復太子丹策劃的荊軻刺秦王,於是就將燕國王族一網打盡,或殺或遷徙到了關中,所以燕國才羣龍無首,由此才立趙國上谷小吏韓廣爲王。但燕國始建於周初,擁有八百年的歷史,王族後代數不勝數,秦始皇怎麼可能將燕國王族一網打盡。

由於燕國史料極其稀少,因此燕國王族之所以沉默不出,原因大概有以下四個:

首先,在燕國八百年曆史上,只強大過一次,只出過一位雄主,即燕昭王時秦開伐東胡、樂毅伐齊,可能因此造成燕國王族普遍不自信。說到底,燕國王族人才不旺,有野心、有能力的都不多,而燕國長期備受欺負的弱國身份,也讓燕國王族後裔難生野心。

秦末復國運動中,燕國王族爲何如此沉默? 第3張

其次,戰國時期列國實行的是郡縣制,對王族旁支往往都有打壓,加劇了燕國王族的衰落,說到底“家賊更可怕”。燕國的唯一雄主燕昭王,起先就流亡在韓國,最後是趙國扶持了他爲燕王。從燕昭王的經歷來看,燕國王族旁支與沒有繼承權的公子們日子並不好過。

第三,秦始皇滅燕時,俘虜了燕王喜與一部分王族,史書沒有交代他們下場,但想必不太可能安置在燕地。相傳,由於荊軻刺秦王之事,還有一部分王族擔心秦始皇殺戮,於是向南逃亡國外,這一部分王族爲了躲避追殺,後來四處流浪,不知所蹤。

第四,燕昭王時期,燕將秦開渡過遼水進攻箕氏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的博陵古城),取地兩千餘里,因此燕國在朝鮮半島還有大片疆域。秦始皇滅燕時,燕國不少王族可能逃亡朝鮮半島,而由於燕國滅亡,箕氏朝鮮收復舊土,將燕國部分王族或殺或囚,因此即便秦末掀起復國運動,逃亡朝鮮半島的燕國王族也難以回來。

總之,多種原因綜合作用下,導致燕國王族徹底衰敗,以至韓廣來到燕地之後,對秦國心懷仇恨之心的燕人立即擁戴韓廣爲王。

秦末起義與楚漢爭霸中,除了臧荼參與鉅鹿之戰外,燕國幾乎再無作爲,猶如除了燕昭王時代的燕國史。古人云“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其實至少在秦漢之前,趙國多有慷慨壯士,但燕國還真未必。燕人慷不慷慨,悲不悲歌,在立韓廣爲燕王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