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陳友諒爲何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

陳友諒爲何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友諒爲人狡詐兇狠,爲何他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陳友諒爲何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

陳友諒劇照

1、張必先,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定邊結拜爲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官居大漢丞相。陳友諒鄱陽湖大戰失敗後,朱元璋進圍武昌四個月,城堅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從建康出發,再次親自臨敵指揮。其間,漢軍丞相張必先自嶽州率軍來趕援,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襲,活擒了這位外號“潑張”的驍將。

常遇春押着張必先來到城下,向上喊話:“汝所恃者,惟‘潑張’一人,今已爲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張必先也氣沮,仰頭向上,對張定邊喊話:“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宜速降爲善。”

張定邊“氣索不能言”,本來就在水戰中中箭百餘,張定邊一身箭瘡,咬牙堅持。

見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虜的陳友諒舊臣羅復仁入城勸降,表示說:“陳理若來降,當不失富貴。”

羅復仁入城,與陳理抱頭大哭,張定邊也在一旁大哭。於是,轉天大清早,陳理銜璧肉袒,率人出城詣軍門投降。這小孩子俯伏戰慄,不敢仰視。朱元璋見其弱幼,心覺可憐,親自扶起,握其手稱:“我不會治罪於你。”

2、張定邊(1318至1417),沔陽人,元末第一猛將,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爲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爲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僞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一意孤行,急於稱帝,並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陳友諒身後,羣龍無首,起義失敗。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爲避前嫌,削髮爲僧,自號沐講禪師。

3、鄒普勝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密謀抗元,攜鐵至他家,囑代制鋤鍬等武器,普勝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爲煉一劍贈君耳。”於是共謀大舉,用紅巾爲號。

徐壽輝稱帝后,被封爲太師。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鄒普勝仍稱太師,至明代建立,隱姓埋名,自名爲何野雲,取野鶴閒雲之意。後雲遊潮州府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一帶,以相風水謀生,其人形骸放蕩。

民間稱其爲蝨母仙、邋遢道士,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

陳友諒爲何最終會失敗呢,他有哪些謀士呢? 第2張

張士誠的謀士大家應該就多陌生了。

他們均參加了張士誠率領的起義隊伍,但後來又都離張士誠而去,餘生發奮著書,成就了國人史上最著名的兩部小說,他就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施耐庵作爲張士誠麾下的一位幕僚,卻據說在張士誠稱王建業之時就離開了他,隱居於興化寫小說《水滸傳》,也許是他參與張士誠的起事隊伍的經歷,給了他許多的創作靈感,也有不少人撰文或者研究施耐庵的水滸傳和張士誠的起義隊伍千絲萬縷的關係,也許施耐庵寫就的《水滸傳》還真和張士誠的起義隊伍有關係呢,至少在人物刻畫、故事構造上受到了當時起義隊伍的影響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巧合的是小說家羅貫中同樣也在張士誠的起事隊伍裏上過班,做着幕僚的工作,但有點可惜的是羅貫中似乎一直沒有得到張士誠的重用,依照《三國演義》的故事結構和人物刻畫以及對割據勢力的解讀,我們應當覺得羅貫中還是一位很有才華和很有見地的幕僚的,可是有志圖王的他後來也離張士誠而去,圖王未果而發憤著書,成就了國人史上最成功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若沒有離開張士誠繼續做他的圖王大夢,估計我們今天也就不瞭解羅貫中其人了,更看不到他的《三國演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