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大清宮廷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揭祕:大清宮廷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猶記幼時,年節一至,傳統的習俗煥發活力,天南地北的遊子回鄉省親,千家萬戶其樂融融。長大後,工業文明時代隆隆到來,年味淡了許多,讓人頗爲感慨。

追溯往昔,年味濃郁的農業時代,在帝國的權力制高點清宮裏,春節有哪些習俗?天子又如何過這一重要節日?

一、春聯納吉

“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自五代時期後蜀天子孟昶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一聯後,過年貼春聯迎福納吉便成爲春節的傳統習俗。

清宮的春聯不同於民間用紅紙墨筆寫就的一次性春聯,而是由擅長各派書法的翰林院學術用毛筆在白絹上書寫,再製作邊框,多年反覆使用。

清宮春聯用白絹書寫,一方面出於當時社會以白色爲高貴,更主要的是爲了懸掛時和紫禁城裏硃紅色的柱子形成色彩對比,以便觀看。

所謂“大內宮殿春聯,例用白絹,由翰林謹書呈進。蓋宮殿漆柱,俱大紅色,故以白色映之。”與春聯一起張貼的還有門神,也是同樣材質製作,色彩上採用多種顏料,絢麗多彩。

揭祕:大清宮廷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若是趕上皇家萬壽慶典(過生日)的喜事,爲了營造喜氣洋洋的氛圍,負責人需要向天子彙報請示用紅色的對聯,如1894年慈禧過六十大壽,禮親王便上疏請示“其對聯是否一律用硃紅紙書寫,鑲用黃色絹邊,伏候欽定。”

清宮春聯主要由擅長不同筆體的翰林完成,在內容上,爲了避免因文入罪,翰林們一般都以穩爲主,用吉祥話充充門面。即便如此,也還有頗多忌諱:如由陳後主爲隋文帝吟誦、後爲歷代宮廷沿用的對聯“日月光山河,山河壯帝居”,因“日月”有爲大明招魂的嫌疑,便決不可用,多改用元代趙孟頫爲元世祖忽必烈書寫的春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到了乾隆年間,國家文教昌盛,翰林學士們用吉祥語寫成春聯,詞藻瑰麗典雅,爲之後歷代沿用,若殘破不堪繼續使用,則用新絹由當時翰林按照舊文重新書寫。

清宮春聯的製作由內務府和工部共同完成。一般由工部先根據殿宇的等級和規模確定春聯的尺寸樣式,製造庫(工部附屬機構)提供製作材料,交由內務府造辦處(主要爲清宮製造生活用品)製作。

因材料特殊,殿宇衆多,加之貪腐,清宮製作春聯也是一筆不小的消耗。爲了削減開支,清宮屢有裁撤春聯的舉措,如乾隆三十年皇帝批准內務府奏摺,撤掉了紫禁城中一百多處春聯和門神。

宮裏春聯平日由工部下轄的門神庫保管,維護上起初比較粗放,壞掉的話隨時維修更換。後爲加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朝廷於乾隆二十三年規定,每五年由工部侍郎、內務府大臣各一人帶領工部人員確差春聯、門神情況,統計數目,開單上奏皇帝,皇帝批准後派官員監督工人整修春聯。清宮春聯五年維護一次的慣例就此形成。

宮裏春聯一般在臘月二十三“封印”(官府將官印封存,不再辦公)後懸掛,具體多在臘月二十六。第二年正月二十“開印”之後摘除,多在二月初二龍擡頭之日。春聯摘掛事宜由工部和內務府協同辦理,均從乾清宮開始,由後廷到前殿依次進行。

若是新年恰逢遇上皇帝、太后國喪百日喪期之內,當年各處均不懸掛春聯門神,次年恢復正常。在特殊情況下,清宮也會提前撤下春聯,如順治十八年時,皇帝福臨罹患天花,宮裏供奉痘疹娘娘,禁止一切娛樂活動,於正月初五便早早撤下春聯。

二、新衣迎春

與民間相似,天子在每年春節也會穿上新衣迎春。天子服飾多樣,與不同場合分別着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多種。我們最爲熟知的龍袍,是天子在重大節日、筵席等隆重場合的吉服。清代天子龍袍一般採用極昂貴的緙絲製成,也有適合夏季的紗、羅龍袍。龍袍紋飾繁複,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再加上雜寶紋飾,富麗堂皇。

在春節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裏,負責管理天子衣服的尚衣監會提前準備好服飾。出席朝廷儀式時,天子戴吉服冠,穿黃色龍袍,外罩貂皮端罩(大衣),腰繫朝帶,着春綢棉套褲,白布棉襪,足蹬羊皮皁靴。朝中儀式結束後,天子需要換裝,着另一套龍袍、冠冕去拜見宮中太后,以示孝悌。

也偶有天子自主選擇服飾,如乾隆十九年除夕夜,太監呈上第二天的明黃色緙絲龍袍,乾隆卻臨時變卦,要穿一件香色緙絲龍袍,並下令這件香色龍袍“尋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後再伺候”,併成爲往後每年的慣例。

揭祕:大清宮廷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第2張

三、家國大宴

過春節時,天子要舉辦三場大宴,兩場以家長身份與家人歡聚一堂的家宴,一場以國君身份宴請羣臣的國宴。清代國宴分爲滿席、漢席兩種,在宮內設國宴必須是滿席,在宮外則可用漢席。滿席分爲六等。

頭等、二等、三等均爲祭祀已故帝后專用,活人能享受到的最高等級是四等席,只在春節、萬壽節(皇帝過壽)、皇帝大婚等重要場合出現;五六等席則主要用來宴請藩國貢使、蒙古王公貴族。

滿席在宴會上分爲兩宴,首先是以點心爲主的“餑餑宴”,之後上酒肉開“酒席宴”。

春節這一頓四等滿席,每年均於午時在太和殿開設。全宴共設二百一十席,與宴者共三百餘人,按官階高低分爲單人席、雙人席、三人席。

各席均使用長條矮桌,只有一二品官員能在殿內用餐。每桌上菜餚一致,菜譜每年不變,雖然菜餚豐盛,但國宴之上,天子在旁,又有哪個能吃的痛快?

飯未必吃的好,但錢卻要AA:爲節省開支,增強王公責任感,僅皇帝餐飲由國庫負擔,各席“餑餑宴”的點心由光祿寺提供,“酒席宴”的菜餚、餐具則由有爵位的王公按等級提供,若有差額則由光祿寺補齊。

揭祕:大清宮廷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第3張

爲避免年長皇子與年輕后妃發生不可描述,天子的家宴分爲兩次,早餐與后妃同進,晚餐宴請親王、皇子。

家宴亦是秩序井然。家宴由內務府籌辦,用餐地點一般在乾清宮,后妃宴時皇帝坐在殿中,皇親宴時皇帝坐在寶座臺上,餘人左右分列,按等級、輩分單桌或是共桌,同樣是先上餑餑、奶茶,再擺酒席,最後還要上一道“果桌”。

與宴者不僅按等級分桌,桌上的菜品、餐具亦有差距,處處彰顯禮法。就餐時,皇帝入席、離開均要奏樂,皇帝喝茶、用餐、飲酒時,與宴者都要叩頭祝賀,賜酒時更要叩頭謝恩,禮儀之繁冗堪稱折磨。

少許的溫情之處,在於開餑餑宴時,內務府會進行“轉宴”:從皇帝開始,將桌上點心按次序轉桌擺放,以供與宴者分享。

過年當然要吃餃子。清宮新年第一餐便是餃子,並遵守努爾哈赤時代留下的習俗,必須吃乾菜餡的素餃子。除夕晚上辭舊迎新儀式之後,皇帝要在昭仁殿東小屋吃餃子,餃子必須皇帝坐下時恰巧出鍋。

爲了卡準時間,御廚們煞費苦心:按照慣例,臘月底到正月,皇帝每過一處門檻,太監便要燃放一串鞭炮,御廚們便以此掌握皇帝行程,以便把控火候。時至清末,祖宗規矩日漸廢弛,天子春節的餃子改在養心殿吃,餃子餡也由素餡變成了肉餡。

四、各類活動

春節聯結兩歲,意義重大,天子在這時也要完成不少象徵性活動。

新年第一天,天子要飲屠蘇酒,舉行“開筆”祈福儀式。開筆祈福一般在天子平日處理政務的養心殿東暖閣明窗進行,天子在一天開始的子時至東暖閣,親手點燃名爲“玉燭長調”的白玉燭臺,在用黃金寶石鑄造、象徵國家穩固的“金甌永固”杯中注滿屠蘇酒,手握“萬年青”毛筆,鄭重寫下“天下太平”、“國祚綿長”等吉祥話,然後雙手捧杯,將“金甌永固”中的屠蘇酒一飲而盡。

在初二至初十的幾天中,天子還要選擇一個吉祥日子,選擅長詩賦的文臣,一同飲茶作詩,以示重視文教。茶宴始於乾隆時期,因在崇華殿舉行,故又名“重華文宴集羣仙”。

起初參加者僅爲文臣,後演化爲王公大臣二十八人。茶宴上,重臣們濟濟一堂,品嚐杭州獅峯龍井佐以梅花、松子、佛手,加雪水泡製的“三清茶”,由天子當場命題,衆人就題作詩,堪稱一時盛事。

在這些意在垂範天下的活動外,天子也有自己的休閒方式——看戲。

清代天子多好戲劇,晚清皇帝尤甚。清宮早年間多看雜劇、崑曲居多,同治時受慈禧影響,京劇大行其道。光緒年間,慈禧更是於春節召多個民間著名京劇戲班進宮,各路人馬連演數日,可謂過足了戲癮。

清代天子不僅愛聽戲,還頗多會唱之輩:乾隆祭竈時常唱《訪賢》;道光出演《斑衣戲彩》以娛太后;同治能唱武生,然而唱腔不過關;光緒雖不會唱,但會場面動作,常打《金山寺》自娛。

春節之於國人,不僅僅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更是同胞血濃於水的文化心理紐帶。追憶往昔春節之於國家,展望今朝過年之於民族,願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濃,傳統節日愈來愈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