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歇,即春申君 ,戰國四公子之一,他一手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72年,鑑於此前秦國已經接連擊敗韓、魏、齊三國,並於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秦昭襄王欲決定挾中原戰勝之威,以白起爲將南下伐楚,試圖繼此前的破郢之戰後,給予楚國最後一擊,徹底解除楚國之患。

對於此次伐楚,秦國上下無不支持,然而就在秦國磨刀霍霍之時,楚國急派黃歇使秦求和,黃歇即爲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黃歇入秦後,依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向秦昭襄王痛陳秦國伐楚之弊,最終成功地說服了秦昭襄王和秦相魏冉,二人遂決定罷兵與楚言和。

黃歇憑一己之力挽救了楚國,實爲楚國之忠臣、功臣,其拳拳愛國之心更爲後人所敬仰。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然而,後來歷史的發展走向卻證明了,黃歇當年的說服之辭竟無意間促成了秦國對外擴張戰略的最終完善,隨後秦國改變用兵方略並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歇也算是秦國一統的“功臣”了,想必這是他無論如何都預料不到的吧?而這,這也恰恰反映出了黃歇雖然爲人忠勇可嘉,但實無戰略高遠之見。

那麼,當年黃歇究竟對秦國君臣說了怎樣的一番話,又致使秦國做出怎樣的一番戰略調整呢?就此問題,我們下面來看。

黃歇入秦之言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第2張

當年黃歇入秦,向秦昭襄王上書的具體內容均被記錄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由於篇幅過長,這裏不再贅述,但其中的主要意思可以總結爲以下四點:

1,秦國雖然實力強大,但楚國地域廣闊,若秦國此時伐楚,無異於兩虎相鬥,這樣一來,秦國伐楚也就給了其他諸侯國以喘息發展之機。2,秦國接連擊潰韓、魏,並打通了秦、齊兩國的道路,如此便斷絕了楚、趙的聯繫,使得連橫之策得以實現,放眼天下,秦國無人可敵,此時秦國若能罷征伐之心,而廣施仁義,則人心歸附,秦國亦可成爲天下霸主,但若依舊想以武力征服各國,則恐各國不服而爲日後留下禍患。3,此時秦國伐楚,正如當年吳國伐齊,智伯伐趙一般。吳國伐齊後越國趁機攻吳,吳國因此而亡;智伯伐趙後,韓、魏趁機倒戈,智伯因此而敗。所以秦國伐楚後,難保魏、韓不會趁機圍攻秦軍,要知道,韓、魏與秦國作戰多年,仇恨極深,此時他們臣服秦國,只是迫於秦國的武力脅迫,並非真心與秦國交好。若秦國舉全國之力伐楚,韓、魏兩國,甚至齊、趙都可能會起兵,這麼一來,秦國伐楚,無異於讓韓、魏,齊、趙等國都增強了國力,削一國而強四國,這不是秦國所想要看到的結果。4,如秦楚聯盟交好,則可繼續震懾韓、魏,進而威逼燕、趙,最後脅齊迫楚,若是如此天下可定。

以上便是黃歇諫言秦國罷兵的四大理由,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黃歇的本意只是想讓秦國不要伐楚,而他對秦國提出施行仁政的建議,其實也有讓秦國罷天下之兵的想法,只不過作爲楚國使臣,他的首要責任是保護楚國安危,而當時的形勢也不允許黃歇過多地考慮其他五國的感受和處境。所以,黃歇不僅不能毫無顧忌的替韓、魏、趙等國說情,還要適當地引誘秦國,令秦國將對外注意力從楚國轉移到其他諸侯國身上,即轉移矛盾。

可能有的人認爲黃歇這種類似於“嫁禍於人”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但要清楚的是,戰國時代乃是大爭之世,列國之間伐交頻頻,互相攻伐也早已司空見慣了,“仁義”早就被各國諸侯所拋棄,而“道德”二字更是無法維繫一國之安全,而且秦國是虎狼之國,其侵吞列國的野心不會因爲黃歇的幾句話而可有可無,畢竟東出吞併六國是秦國早就定下的國策,只不過東出戰略會隨着形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黃歇憑個人能力或許會轉移矛盾,但絕對不會影響秦國東出的決心。

但正如之前所言,黃歇的話恰恰如當頭棒喝一般,一語驚醒了秦昭襄王與魏冉,最終導致秦國對東出戰略做出了一次積極的轉變。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第3張

秦國既定的東出戰略及此前的具體實施情況

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後,國力開始上升,及至秦惠文王之時,秦國北滅義渠,南平巴蜀,秦國國力躍居而上,成爲當世一流強國。賈誼的《過秦論》裏提及的“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世”就是從秦孝公開始算起的。

雖然秦孝公與秦惠文王提升了秦國的國力,但真正奠定秦國一統之基業的實爲秦昭襄王,而輔助秦昭襄王奠定一統之基礎的功臣則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

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任命魏冉爲相,主政秦國,魏冉隨即制定了秦國東出的擴張方略,總結如下:

秦國東出可分三路,北路攻趙,中路攻韓、魏,南路攻楚,並與燕、齊交好。

擴張方略既定,便要着手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魏冉認爲,秦、趙兩國之間有黃河天塹和晉北山脈的阻隔,出兵趙國難度過大,且擔心韓、魏趁機用兵,恐有危險,所以魏冉決定先從中路和南路用兵韓、魏、楚三國,待三國平定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攻趙。

至於,秦國爲何不怕用兵韓、魏時趙國來救,則是因爲,當時趙國正從事於東侵中山國和北攻林胡、婁煩而無法救援韓、魏,對此秦國非常清楚。所以,在魏冉的主政下,秦國先後多次伐韓、魏、楚三國。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第4張

其中較大戰役有,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斬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公元前280年,秦軍伐楚,第二年破楚國郢都,楚國被迫東遷於陳。

而在伐韓、魏、楚三國期間,秦國爲了穩定齊、趙兩國,先後與兩國會盟交好,與齊國於公元前288年並稱東、西帝;與趙國於公元前279年澠池會盟;而伐韓、魏時爲斷絕楚國來援,則曾在公元前304年與楚國會盟;伐楚時爲防止韓、魏來援,則歸還先前奪取的兩國城池而交好韓、魏。

所以,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秦國非常善於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與心理,而且對於六國的內政也瞭如指掌,因此,秦國才能將“伐”與“交”運用到極致,例如趙國發生沙丘之變時,秦國便趁機發動伊闕之戰;樂毅伐齊時,秦國趁機派兵支援以此來消耗齊國國力;秦國誘執楚懷王時,則出於楚懷王的貪黷昏聵與楚國內部的爭權奪利。

而以上種種,也是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外交與軍事的最大特色。

公元前273年秦國進攻魏國,趙國來救,雙方爆發華陽之戰,若從戰後分析來看,華陽之戰亦是秦國東出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華陽之戰後,秦國所面對的各國現狀:

韓、魏:先有伊闕之戰,後有華陽之戰,韓、魏兩國主力盡失,已難有復興之相。趙國:秦國於華陽之戰中大敗趙、魏聯軍,斬敵十三萬,這是秦、趙之間的第一次正面接觸,雖然趙國敗了,但趙國並未盡出全力,所以華陽之戰後,秦國只是進一步削弱了魏國,至於趙國,國力並未受到損失。齊國:此時的齊國在經過樂毅伐齊之後,也已經淪爲二流國家,更無法與秦國匹敵,所以秦國繼續長途跋涉伐齊也無多大意義。燕國:燕國由於實力和地理位置兩個因素的影響更不在秦國考慮範圍之內。楚國:楚國雖然前有破郢東遷之敗,但在秦國伐魏與魏、韓、齊、趙四國接連交戰的幾年間,楚國憑藉其地大物博的先天性優勢趁機於新都陳聚兵十萬,而後奪回了江南舊地十五邑,國力開始復甦。因此,華陽之戰後,秦國面臨的具體形勢是:韓、魏、齊三國已經敗無所敗,但趙國實力仍在,楚國亦開始復甦。所以,秦國的下一步用兵目標一定是趙國與楚國中的一國。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第5張

至於在“先攻趙還是先伐楚”這個問題上,秦國並沒有做過多糾結,甚至對於秦國來說也絲毫沒有任何可糾結的地方。因爲按照魏冉最初制定的擴張方略,趙國一定是最後一個征伐的對象,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實力是非常強勁的,加之兩國又有自然天險之隔,若想做到萬無一失,必須傾國而出。若要傾國而出,就必須穩定後方,楚國此時已經復甦,若不進一步削弱楚國,恐秦國會重蹈吳國北伐之覆轍,畢竟前有秦破郢都之戰,秦楚兩國構釁已久,秦國伐趙,楚國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基於以上的判斷,秦國決定先行伐楚,但就在秦國出兵之前,楚國派黃歇入秦了。

黃歇入秦之言對秦國戰略的影響

黃歇入秦之言的主要內容在本文開篇已經做過敘述,而上面說過,秦國之所以決定先伐楚而後伐趙,則主要考慮到秦楚兩國構釁已久,秦國擔心伐趙後楚國來犯,則秦國必然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中,若稍有不慎,秦國之前所取得的東出之成果也必然全部葬送,秦國四代君王的努力更將前功盡棄,秦國不敢冒這個險,所以便選擇了伐楚。

爲什麼說是春申君爲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提供了助力? 第6張

然而黃歇入秦後卻在無意間又提醒了秦國,韓、魏兩國雖然暫時被秦國打怕了,但他們與趙國本是三晉一體,但凡有一絲機會都會與趙國聯合而報此前多次戰敗割地之仇,正如黃歇所言,秦國多年來一直對韓、魏行征伐而無加恩,韓、魏兩國君臣百姓自不會對秦國心悅誠服的,因此,當黃歇提及此中利害之後,秦國才恍然大悟。

但正如之前所說,“令秦國徹底罷兵而不再征伐他國”纔是黃歇的最終目的,只是他萬萬沒想到,秦國最終竟然能從他的話中得到啓發,不管伐趙還是伐楚,韓、魏的態度和做法纔是關鍵,所以當黃歇向秦王上書陳言後,秦國決定放棄伐楚而北上伐趙!

當時秦國綜合黃歇之言後總結出了三點伐趙理由:

1,楚國主動向秦國示好,秦國則可趁機要求納楚國太子爲質與其言和,這樣一來,秦軍北上纔可無後顧之憂。2,正如黃歇所言,韓、魏此時尚屈服於秦國,因此只需派兩支軍隊駐紮在韓、魏邊界,韓、魏必定畏懼,而後秦軍從中原地區北上伐趙,如此便可繞過晉北山脈,這更加利於秦軍作戰。3,因爲之前的五國伐齊,導致從那以後齊國一直對各國心存恨意,所以,當秦國越國韓、魏而伐趙的時候,齊國根本不會像當年“桂陵之戰”那樣發兵救趙。所以,在黃歇促成秦楚兩國交好之後,秦國便於公元前270年開啓伐趙之戰,雖然兩國交戰數次互有勝負,但長平一戰,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自此趙國便也一蹶不振,秦國一統之勢已成,而在此期間,韓、魏、齊、楚四國也確如秦國戰前所預料的那般,沒有一國前去支援過趙國,四國坐看趙國戰敗而不救,最終也避免不了被秦國所滅的命運。

結語

黃歇當年上書秦國其目的原本是爲了說服秦國罷伐楚之兵,但不曾想卻反助秦國擴張戰略的調整及完善。此舉雖是黃歇無心之過,但若細究起來,黃歇也難辭其咎,畢竟以黃歇的口才和威望,他本可效仿蘇秦遊說六國,再舉六國合縱攻秦之大旗,若是如此,中原形勢必會有所不同,然而黃歇並沒有想到此處,他只是一味地取悅於秦國,爲楚國避禍,至於中原之安危則並未放在心上,但中原若是淪喪,楚國又何以獨存?黃歇可以爲楚國避一時之禍,但無法庇護楚國長治久安,黃歇如此之計,實無高遠之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