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變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變法,其影響極爲深遠,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作爲秦國崛起的關鍵,商鞅變法共分兩個階段,從公元前356年開始,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歷時近二十年。而商鞅變法之所以如此成功,相對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那麼商鞅變法的同時,東方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爲何無人關注秦國的變化呢?我們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魏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之後,魏國國勢開始衰敗

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努力,魏國得以在戰國初期成爲中原霸主,然而隨着魏惠王的繼位,以及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的爆發,魏國國力開始迅速衰敗。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而衛國乃是魏國的保護國,魏國於是聯合宋國出兵反攻趙國,魏、衛、宋三國聯軍一路攻入趙境,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向齊楚兩國求援,而以魏國爲主導的聯軍則圍困邯鄲,意圖一舉攻滅趙國,從而破開被諸侯圍困的死局。

結果,不僅秦國趁着魏國主力不在的機會奪取了少樑。齊威王更是在將軍段幹朋的建議下,待魏趙兩國相持一年多,在兩國兩敗俱傷的情況下,才命令田忌率兵出戰。而在孫臏的建議下,齊軍直逼魏國大梁,迫使魏國回援,並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擊敗魏國回援主力。不過,魏國雖然遭遇伏擊,但傷亡並不嚴重,且實現了攻破邯鄲的目的。

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戰敗齊國,迫使齊楚求和。前350年,魏國則反攻秦國,將秦孝公包圍於定陽,迫使秦國戰敗求和。

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由於韓國對魏國稱王不服從,魏國於次年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則遣使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在徵求了孫臏的意見後,再度坐山觀虎鬥,直到魏韓雙方兩敗俱傷,這才委任田忌爲主帥,田嬰爲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又上演了一出“圍魏救韓”。

魏國爲了避免“圍魏救趙”的覆轍,於是停止進攻韓國,將主力撤回之後,任命太子申爲上將軍,以龐涓爲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意圖與齊國決戰。齊軍軍師孫臏則採用“減竈誘敵之計”,誘使龐涓率軍追擊,魏軍最終於馬陵遭遇齊軍伏擊。

馬陵之戰,魏國十萬主力幾乎被全殲,此戰過後魏國實力遭到嚴重削弱,從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開始淪爲二流強國。

齊國:齊威王任用鄒忌變法,齊國開始崛起

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流放,自立爲國君,是爲齊太公,並於前386年被周安王承認,史稱“田氏代齊”。至此,田齊開始步入歷史舞臺。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2張

齊國傳至齊威王手中後,齊威王任用鄒忌爲相實行改革,在鄒忌的主持下,齊國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不過,齊國的改革卻沒有秦國那般徹底,更多是從政治層面的吏治改革。

在“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之後,魏國國力大受損傷,而就此揭開了齊國、秦國爭霸的序幕。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

不過,齊國雖然崛起,但由於距離秦國較遠,雙方並無什麼厲害衝突。同時,在齊威王統治晚期,齊國陷入了國相鄒忌和將軍田忌的權力之爭當中,使得齊國政壇出現了一定波動。

楚國:吳起變法國力有所增長,但主要在向南方發展

楚國在楚悼王任用吳起推行變法後,楚國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在楚悼王去世之後,吳起隨即被殺,楚國的變法至此夭折。楚肅王繼位之後,七十餘家宗親權貴因“毀壞王屍”之罪而被屠戮,使得楚國政局變得動盪不安,楚肅王爲了穩定統治,只好採取對外妥協退讓的策略。

到了楚宣王時期,趁着秦、魏激戰正酣,楚國沿漢水西上奪取褒漢之地,並一度將勢力伸入巴蜀地區。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在齊國“圍魏救趙”的同時,楚宣王採納景舍的意見,派景舍起兵救趙,不但奪取了魏國的土地,而且和齊、趙交好,楚國又一度爲中原各國所畏懼。

不過,楚國雖然趁着魏、齊、趙爭戰時期向中原地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滲透,但楚國在吳起變法之後,發展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南方,對於北方中原地區的爭鬥,楚國基本採取了作壁上觀、以待時機的策略。

趙國:在魏國攻擊下國力大損,恢復之後向魏國發動反攻

韓趙魏三家分晉初期,趙成侯先是於前358年與魏惠王在葛孽會盟,後於前356年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趁着外部環境較爲穩定,趙國國力一度得以快速發展,並適當的對外進行了擴張。

前354年,趙國因攻打衛國而觸怒魏國,遭到魏、宋、衛聯軍的攻擊,都城邯鄲被圍攻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並最終被攻破,趙國國力大損。直到前351年,魏國纔將邯鄲歸還給趙國,兩國在漳水之畔締結和約。但同年,趙國藺地便遭到了秦國的進攻。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3張

趙成侯去世之後,太子趙語在與公子趙緤的爭奪中勝出,繼承趙國國君,是爲趙肅侯。趙肅侯在位期間,趙國先是奪取了晉君的封地端氏縣,將晉君遷居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後又平定了公子趙範的叛亂。

在內部統治穩定之後,趙肅侯開始向外擴張。前344年,趙國攻打併奪取齊國高唐,前343年、前340年、前339年、前333年,趙國先後四次攻打魏國。

在秦國忙着變法的同時,趙國由於遭到魏國攻打的原因,國力大損,而在恢復國力之後,便開始頻繁向魏國發動反攻,對於秦國自然是顧不上理會。

韓國: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卻因魏國進攻而毀於一旦

三家分晉之後,韓哀侯滅鄭國,並將國都遷至新鄭。不過,韓國由於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國力始終得不到大幅提升。

爲了強大國力,不至於被其他國家攻滅,韓昭侯於前351年開始任用法家申不害爲相,在韓國實行變法。申不害雖然是法家人物,但其卻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覈臣下的方法,使得官吏各司其職,相當於官吏的任免考覈制度。

申不害通過整頓吏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此後,申不害又開始爲韓國訓練新軍,其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爲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爲提高。

經過改革,韓國國力的確得到大幅度提升,堪稱國富軍強。強大起來的韓國自然不願繼續做魏國的小弟,結果沒想到卻遭到魏國的攻打,在魏國進攻之下,韓國損失慘重,變法成果幾乎毀於一旦,再度淪爲了打醬油的角色。

燕國乃是戰國七雄中出身最爲高貴者,是周天子同宗封地。然而,燕國又是七國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那一個,一方面源於燕國自視甚高,既看不起逐漸衰落的同宗周天子,又看不起其他出身低微的諸侯;另一方面則源於其相對較爲弱小的國力。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第4張

前380年,秦、魏兩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表面上答應了救援韓國,實際上卻祕密集結軍隊,對燕國發動了進攻,一舉攻佔了桑丘(今徐水縣東南)。此後,一直到前355年,齊國和燕國之間幾乎是交戰不斷,但雙方卻一直沒能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

秦國在變法圖強的同時,燕國仍然在打醬油,而他的崛起要到燕昭王時期,也就是秦國完成變法20多年後。

綜上所述,在秦孝公啓用商鞅變法的同時,齊、趙、韓、魏打成了一鍋粥,結果魏國從霸主打成了二流強國,齊國雖然崛起但距離秦國較遠,趙國、韓國則被魏國打的元氣大傷;楚國則仍然在憋發育,依舊在向南發展;而燕國則仍然是個打醬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