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什麼是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

什麼是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愛美不僅僅是女子的專屬,男子對美麗也有自己的追求。女子塗脂抹粉,佩戴飾品,而且還用薰香讓自己的身體散發陣陣芬芳。而男子雖不塗脂抹粉,但是從身上佩戴的飾品來看,古代男子愛美程度並不亞於女子。

什麼是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

男子所佩戴的飾品種類繁多,例如束髮冠、抹額、玉佩、蹀躞[dié xiè]、扳指、香囊、荷包、印章、帶鉤(帶上所用之鉤,主要用於束衣)等,以上這些只是男子配飾中比較常見的一部分。

人各有異,古代還有很多男子佩戴一些其他的物品,可以說飾品種類很多,而每一個飾品又有各種形狀、材質、色彩的分類,這樣一來便再也說不盡了。

與男子着配飾的目的,與女子雖有共通點,但又不同於女子,女子着配飾大多都是因爲看起來會更迷人美麗。可男子身上的飾品,並不僅僅是用來讓自己“變美”,而是爲了顯現自己的權勢與地位,另外一點也是比較看重實用性。要說實用性,古代男子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蹀躞了。

提到蹀躞,很多人都知道是來回小步走的意思。但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古代的一種配飾品,是古代男子圈於腰間的帶子,叫蹀躞帶,也可以稱之爲“功能性腰帶”,多爲皮革材質所制。

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戰國時期,當時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胡人的服飾都很有特色,其中就包括腰帶,就打了很多小環,用來隨身攜帶小物件,方便平日裏騎射活動。這種帶式爲後來的歷朝歷代的腰帶款式改變起了重要作用。

《夢溪筆談》曾對此作了詳細的敘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愉悅、算囊、刀礪之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演變爲革鞓(ting,一聲)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發展到隋唐時期,蹀躞曾一度被視爲文武官員專用之物,文武百官,達官顯貴,均以佩玉帶爲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辨別出官職的大小等級。

比如唐朝規定,蹀躞帶只能三品以上的官員纔可以用玉帶,天子用十三環玉帶,也就是說,玉帶是最高等級。蹀躞帶上裝飾的質料和數目的多少,表示佩戴者身份的高低。

《新唐書·《輿服志》曾記載唐代蹀躞帶等級:一至二品用金銙(kua,三聲);三至六品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用銀銙。

唐朝初期,沿用隋朝天子爲十三環玉帶的制度,後不久,又改天子環帶爲九環帶。發展到後來,又分爲一至三品用金玉帶銙,四品用金帶銙,五品用金帶銙,六至七品用銀帶銙,八至九品用鍮石銙,流外官及庶民用銅鐵銙,而且都有一定的數目規定,不能超過。比如流外官及庶民用的銅鐵銙,不得超過七枚。

什麼是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 第2張

蹀躞帶的帶板也有多種材料製作而成,如玉、犀、金、銀、鍮石、銅、鐵等,那麼除了實用裝飾之外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區分官位的不同等級。

蹀躞上的裝飾品質地越好,官位等級越高,玉石爲最優,其次是金、銀、礦石、銅鐵等;裝飾品顏色越深、數量越多,該男子的官位等級越高。在隋唐時期,蹀躞象徵權勢地位等級尤爲明顯。

《新唐書·李靖傳》:“靖破蕭銑時,所賜于闐玉帶十三銙,七方六,銙各附環,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鑑、大觽、算囊等物,常佩於帶者。”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唐朝初期還在延續隋朝的制度,直到後面才改爲九環帶。

蹀躞帶除了代表等級之外,之所以在古代如此盛行,更重要的就是因爲實用,可以懸掛很多物品。比如《唐會要·輿服上》及《舊唐書·輿服志》所記載的“蹀躞七事”,就是其懸掛較爲常見的七件物品:針筒、刀子、佩刀、噦厥、礪石、火石袋、契苾真。

除了這七件物品,如果男子還有想懸掛在腰間,並且能懸掛在腰間的,也一併可以懸掛上去,水壺、樂器、錢包、香囊、武俠的劍、文人的筆墨紙硯……無一不可,這樣才稱得上實用至極!

直到後來唐玄宗執政時期,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官員不再佩戴,但逐漸在民間盛傳,尤其是婦女,那會已經失去了等級象徵和實用價值,僅僅只用作裝飾。

宋朝時期,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此時的蹀躞帶已經制作精美,製作工藝十分成熟,達官顯貴之人,依然佩戴。

就是當時宋朝的鄰國,遼國也十分盛行,詳細記載了文官、武官佩戴蹀躞帶所懸掛的物件不同。

什麼是蹀躞?最早源於什麼時期呢? 第3張

《遼史儀衛志》載:“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金魚袋;武官軲碟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噦厥、針筒、火石袋。”

到了明朝,官服大多以寬緩爲美,裝飾有成套銙具的腰帶,可以採用任何珍貴材料,比如金、嵌寶石、瑪瑙等等,但最受歡迎,最爲流行的,還是玉質材料,所以那會就不叫蹀躞帶了,而改稱“玉帶”。

到了清朝時,腰帶上懸掛荷包等配套用品,被固定成了禮儀的一部分,旗人男性也會把日常所需用品,都懸掛於腰帶之上。但那會的蹀躞帶的製作材質已經發生了改變,由之前的皮革變爲了絲綢腰帶。

清亡後,蹀躞(玉帶)也隨之消亡了,古代男子最具代表性的配飾也就到此終結。

蹀躞帶盛行數千年,作爲古代服裝佩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古代封建社會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最初的實用,到後來的代表等級制度,再到後來的裝飾作用,都體現着中國古代禮制社會的發展和演變,也鮮明地反映出古代禮制社會狀況與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遷。

古人在追求服飾美的同時,其實也賦予了服飾以及器物更多的文化意義!

蹀躞帶現在在一些博物館裏依舊可以見到影子,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它是古代中央集權、男子地位權勢和歷朝歷代發展的“見證者”。既蘊含了東方的神韻,又是對我國自古以來“禮儀之邦”的充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