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什麼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讓長子“摔瓦盆”習俗的由來

爲什麼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讓長子“摔瓦盆”習俗的由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喪葬文化中規定逝去的先輩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那這摔瓦盆背後有着怎樣的說法和講究呢?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習俗竟然流傳至今,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原因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自古以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相應的規定和禮儀規範,而在喪葬習俗中也亦是如此,更何況還是喪事這種大事,所以其中的說法和講究自然是少不了的,按照古時候的傳統習俗以及最普遍的喪葬禮儀來說,先輩去世後,後世的子孫都會請風水大師爲其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以用來安葬屍身,在這之後還要根據一些喪葬習俗的說法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就連時辰也要算的很清楚。

做完了這些基本工作,還要經過很多複雜的流程,就比如要按照規定的出殯時間來下葬,擺放的貢品應該是什麼,所燒的紙錢要準備多少,什麼時候燒,分幾次等等,還有前前後後很多禮儀的順序也有着明確的要求,總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喪葬習俗的流程也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在整體上來說都是比較複雜的。

爲什麼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讓長子“摔瓦盆”習俗的由來

除此之外,喪葬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便是現在的火化安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進行入殮,火化成骨灰,之後再進行安葬,而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會進行土葬,他們可能會選擇什麼也不做,直接將屍體放入棺材下葬,這樣的安葬方式也不乏在一些少數民族或是特定的地區出現,還有一些比較獨特的安葬方式,就比如在西藏地區流行的天葬。

西藏人民認爲人是有靈魂的,即便是人死之後靈魂也不會消失,而是仍然存在於世上,並且身體中的靈魂可以通過輪迴的方式再次轉化爲人,所以他們對於逝去者的肉體並不在意,反而把去世親人的遺體放到指定的地方,讓野獸和鳥類將其吃掉,這對於他們來說意味着靈魂將會到達天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象徵。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那些喪葬習俗,在這之中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那就是古人在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那好好的喪葬禮儀爲什麼要做摔瓦盆這種事情呢?要揭示這一問題的答案還要從流傳的一個故事說起,據說在古代有這樣一對恩愛的夫妻,結婚沒多久後便生下了一個兒子,本應該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個妻子在生孩子的時候因爲難產而去世,好在孩子勉強保住了。

就這樣過了幾年,父親將自己的這個兒子撫養長大,等到自己的兒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他也開始去尋找另一半,畢竟正值壯年的他未來的人生路還很長,總不能一直都只陪着兒子度過,未來兒子也要成家,那到時候豈不是沒有了陪伴的人。

所以沒過多久這個父親又娶了新一任的妻子,兩人在成親後,這第二任妻子自然而然也就成爲了這個孩子的後媽,雖然這個孩子不是她親生的,但是這個女子卻將其當做親生孩子來對待,可謂是一改後媽惡毒的形象。

不過這樣的一家三口也並沒有過多久的幸福日子,因爲在後來,這個男孩的父親也因病突然離世,只留下了他和他的繼母相依爲命,年幼的男孩兒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靠繼母來養育他,可街坊鄰里都比較擔心這個後媽不一定會對這個孩子好,如今男主人去世,家道中落,這個後媽不虐待他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可是熟不知。這個後媽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惡毒,反而心地善良,一心一意地拉扯着這個男孩兒長大,而且她還在這個男孩的牀前放上一個瓦盆,瓦盆裏一般會留下很多好吃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這個男孩能夠吃飽肚子,可這樣貧苦的日子沒過多久,又迎來了新的變故,他的後媽因爲平日裏操勞過度也是積勞成疾,不幸離世。

在繼母去世後,這個孩子看着繼母給他留下來的瓦盆癡癡的發呆,時常還會留下悲傷的眼淚,他懷念這個曾經百般照顧他的繼母,失去雙親的他意志消沉,內心的情緒極度壓抑,街坊鄰里害怕他太過悲傷,於是便揹着他將繼母留給他的瓦盆打碎。

爲什麼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讓長子“摔瓦盆”習俗的由來 第2張

在這件事情發生後男孩兒看見破碎的瓦盆嚎啕大哭,因爲這是他思念繼母的一個物件,如今就這樣被打碎了,而他放聲痛哭在後來竟被人們視爲一種孝順的表現,這也就衍生出了長子摔瓦盆的喪葬習俗。

其實對於摔瓦盆這種習俗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爲這種習俗說實話實在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人的孝順不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放在現代來說,這種做法也只是一種封建的思想的衍生物罷了,根本沒有必要去傳承下去,反而應該被取締掉,可爲什麼人們明明懂得這個道理卻還要依舊沿襲這種習俗?

人們之所以這樣做,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表現出一個人對於先輩的尊敬和緬懷之情,也能夠向死者傳達出後輩的悲傷之情,甚至還可以言傳身教,教導後世的子孫要孝順和尊敬長輩,對於逝去的先祖更要抱有極高的敬畏,這無疑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後代具有孝心的道德品質,更造就了家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