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天府之國指的是什麼地方?有何不同的說法?

歷史上天府之國指的是什麼地方?有何不同的說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府之國”作爲地區的稱呼最早見於《戰國策·卷三》,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歷史上,天府之國一開始指的是關中地區。在戰國時期,秦國的關中地區自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爲“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不過,在秦國奪取巴蜀之地後,特別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後,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大增。

自此之後,天府之國的稱呼,逐漸指的是成都平原了。在戰國時期,秦國吞併蜀國以後,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也即正是因爲蜀中富庶,秦國獲得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從而成就霸業,並最終消滅山東六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就蜀中、益州的概念,可能有所區別,但是,其核心區域都是指成都平原及其周邊地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正是因爲覬覦巴蜀之地的富庶,秦國出兵消滅了蜀國、巴國,也即秦國不僅得到了蜀中,還將巴國故地也攻佔了。秦國吞併蜀國、巴國以後,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而在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成爲“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在此基礎上,因爲蜀中的人力、物力支持,促使秦國可以發動長平之戰等戰役,並在戰國末期消滅了山東六國,建立了秦朝。在秦朝之後,劉邦也是憑藉着蜀中這一富庶之地,得以和項羽相抗衡,並最終擊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可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表示“益州疲弊”。對此,在筆者看來,“益州疲弊”和“蜀中富庶”、“天府之國”的說法並不衝突。

歷史上天府之國指的是什麼地方?有何不同的說法?

進一步來說,“益州疲弊”不是在否定“蜀中富庶”、“天府之國”,而是對當時形勢的準確評價。在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中,諸葛亮表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是因爲夷陵之戰後,益州真的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了。一方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的5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

衆所周知,蜀漢的總兵力不過10萬人,而夷陵之戰這一場戰役,就讓蜀漢一下子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一定程度上,夷陵之戰對於蜀漢的重創,完全可以和長平之戰之於趙國相提並論了。除了兵力上的損失,蜀漢還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了不少武將,這也是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於蜀漢剛剛遭遇大敗,兵力損失巨大,加之劉備剛剛去世,所以,益州郡的豪強雍闓,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的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

對此,在筆者看來,一時之間,蜀漢基本失去了對南中地區的掌控,也即此時的益州,至少丟掉了三分之一甚至還要多的疆域。綜上,因爲蜀漢剛剛損失了一半的兵力,劉備又在公元223年去世,南中地區的叛亂更加加劇了蜀漢的虛弱。從這一點來看,說益州疲弊,無疑是合情合理的。更爲關鍵的是,在夷陵之戰前,益州連年征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中的富庶。

歷史上天府之國指的是什麼地方?有何不同的說法? 第2張

最後,公元214年,劉備終於擊敗了劉璋,奪取了益州。但是,在劉備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張郃、夏侯淵等人就從漢中地區出發,率軍襲擾益州的邊境地區。到了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劉備又和曹操展開了漢中之戰。從陣亡將領來看,曹操的損失較大。但劉備方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也即劉備爲了奪取漢中之地,幾乎將益州的人力、物力運用到了極限。

但是,漢中之戰後,益州並沒有獲得多少喘息之機,緊接着爆發的襄樊之戰,導致關羽敗亡、荊州丟失,所以劉備又徵調兵力發動了夷陵之戰,從而被東吳陸遜擊敗。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連年的征戰,導致益州之地已經難以支撐下去了。也即蜀中雖然富庶,是天府之國,也經不起連年興師動衆所帶來的消耗了。基於此,在公元223年南中爆發叛亂的時候,蜀漢丞相諸葛亮等到公元225年纔去平叛,這也是因爲疲弊的益州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