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的諡號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古代的諡號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諡號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勳勞自合同蕭相,諡法還須比魏徵。”

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

爲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諡號是怎麼來的?楊廣做了什麼事讓他被評爲“煬”這個諡號?作爲一項重要的禮制,諡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如今,諡號作爲“蓋棺定論”的一個稱號,也是我們認識古代人物的重要評判標準。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諡法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並以隋煬帝楊廣爲例,探究他爲何會被評爲“煬”這個諡號。

一、諡法始於西周,“煬”爲諡號

諡法起源的研究以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爲依據,而甲骨文和金文的絕對年代的確認在學術界本就有爭議,古文古籍經過後人的刪改,有些也難以辨認出原貌,以至於關於諡法的起源衆說紛紜。其觀點大致有以下兩種:

1、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考究在《白虎同義·諡》裏稱“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後世雖盛,不能製作。”其主張諡法始於黃帝。清代著名辨僞學者崔述卻認爲諡法是起源於殷商時期,他在《豐稿考信別錄》中指出“至湯撥亂反治,子孫追稱之爲武王,而諡於是始乎。”

但如今,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的說法或不能成立。其原因有二,其一,諡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用成熟的文字來表達,而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爲商殷時期的甲骨文,所以商殷之前是沒有產生諡法的條件的,皇帝制諡說是不準確的。

其二,記載了堯舜時期至周朝歷史的《尚書》在其《商書》篇中皆稱王爲王,稱先祖爲先王,若殷商時期已有諡號的出現,則不會籠統的將先祖稱爲先王。也有人認爲周武王的“武”爲諡號,是其後人因他伐紂武勇之功而以爲美號。

但1976年發現的一個簋推翻了這種說法,這個簋的銘文,簡單地記述了克商的經過,其中提到了武王這個稱謂。克商後第七天,武王仍然健在,由此可見,“武王”是生時美稱,並非諡號。諡法起源於殷商時期也是不準確的。

古代的諡號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2、諡法起源於西周

這種觀點是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周武王死時沒有諡法可以歸到是商殷無其法,但周武王之後呢?

根據考證,在周初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沒有諡法。古時流傳下來的匡卣,是周懿王時的器物,其上的銘文中已有了“懿王”的稱謂,周懿王在世時就這樣稱呼他,由此可見懿王是尊號而非諡號。而周懿王已是周朝的第七位天子,到他在位時,依舊沒有諡法。

但根據史籍,諡法確是產生於西周時期。

《禮記》中稱“死諡,周道也。”死後贈予諡號,是周的禮法。

春秋時,已處於“禮崩樂壞”的階段,周天子已沒有絕對權威。一種新制度頒佈並廣泛實行,需要的時間不會太短。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認爲西周就有了諡法,應該可信。

而《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的秦始皇的一段話爲西周已有諡法作了證:“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爲諡。”秦始皇說的太古指夏朝和商朝,中古指西周,可見在秦朝時,人們認爲諡法起源於西周。

那麼楊廣作爲隋朝人,他擁有時人給予的諡號也不奇怪了,而實際上,楊廣死後得到了當時三個政權所贈予的三個不同的諡號。

旗號而追尊楊廣,給予諡號“閔”;最後一個是唐王李淵踢開傀儡皇帝楊侑,在長安稱帝時追諡楊廣爲“煬”帝。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諡號褒貶不一,同樣一個人,在同一時代得到了不一樣的諡號評價,其中原因是什麼?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三個諡號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思。

古代的諡號是根據什麼來定的? 第2張

二、諡分三類,“煬”屬惡諡

諡法規定了諡號,至清代還有諡號這一稱號,一般都是根據帝王、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生前事蹟與品德給予其一箇中肯的諡號,後人則可根據諡號大致評判古人。諡號大體可以分爲官諡和私諡,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朝廷會根據他們生前事蹟和品行,評定出一個稱號,稱爲官諡。

帝國之諡由禮官議上,大臣之諡由朝廷賜予,足見給諡的隆重莊嚴。一般文人或者隱士的諡號,由其親友所贈,稱爲私諡。其中,官諡由於是朝廷贈予的,更爲社會所認可。

諡號關係到死者的譭譽榮辱,關係到社會對逝者後世的看法,關係到死者家族的榮譽,備受社會重視。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和平諡,自周厲王因暴政被給予“厲”諡號後開始有惡諡。諡號也大體分爲這三類。

1、美諡,即上諡,爲表揚性的諡號,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每個諡號代表不同的品德,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諡號的字數大多爲一個字。

王世充追尊楊廣的“明”諡號屬於上諡,表明楊廣聰慧絕頂,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唯纔是舉。是一個充滿了讚美性的諡號。

2、平諡,多爲同情類的諡號,多給予受難君主,早逝君主。有懷、悼、哀、思、殤等。“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竇建德給予楊廣的諡號“閔”,代表着“慈仁不壽”,慈仁就是仁慈仁愛,不壽就是不長壽了。

3、惡諡,即下諡,批評類的諡號,比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厲”表示“殺戮無辜”,“靈”表示“亂而不損”、“好祭鬼怪”,而李淵給的楊廣“煬”之諡號意爲“好內遠禮”、“去禮遠衆”。對一個帝王而言,意味着他貪戀美色,背離禮儀,消極怠政,不恤民力。

前面說到,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品行的評價,可以說王世充、竇建德、李淵這三個人有着自己的判準,站在不同立場上評價的楊廣也不一樣。

此外,作爲想稱帝的人來說,這三個人都是爲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使用這幾個字追諡楊廣的。而之所以後世一直稱楊廣爲隋煬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高祖李淵成爲了最終的統治者。

三、煬帝惡名,流傳千古,政治原因是一,品行原因是二

那麼,李淵爲什麼要把“煬”諡號給予楊廣?不僅是因爲楊廣本人品行,也因爲李淵需要藉助楊廣爲李唐王朝正名。

2、但被追予爲“煬”,也有楊廣自身的原因。楊廣好大興土木。其最著名的事蹟是修建了南北大運河,按照現世的觀點來看,南北大運河有其功,它的開通促進了兩岸城市的發展,但本質上,是隋煬帝壓迫勞動人民進行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先後調發三百多萬人修建大運河,引發了大規模人民的不滿。

第二件大興土木事項則是決定遷都洛陽,不能否認遷都洛陽有利於鞏固國家統治,洛陽的地理位置讓糧食的運輸與供應更爲便利,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其爲了洛陽的建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建都,且隋煬帝年年出巡,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可見百姓勞役之重,而隋煬帝卻是一個好大喜功,貪圖享樂之人。

3、征戰未休,大興酷刑。隋煬帝對外不斷征討,征討了吐谷渾,契丹,突厥等地,其中還三次出征了高句麗,極大的浪費人力物力,造成多個家庭家破人亡,百姓叫苦不堪。同時對內改革刑罰,嚴厲徵稅。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集成爲盜賊。

隋煬帝制定更嚴厲的刑罰,要求不論偷盜的嚴重與否,即刻處斬。百姓轉而聚集攻打城邑,隋煬帝因爲盜賊不能平息,就制定更加嚴酷的刑罰。大業九年,又下令要求沒收盜賊家眷和財產。隋煬帝制定了車裂、頭懸掛示衆等刑罰,更有凌遲的酷刑,命令羣臣割受箭刑的人的肉來食用。

此外,各郡縣的官長也作威作福,任意決定百姓生死。百姓抱怨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