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號稱朱棣的錢袋子,夏原吉是個怎樣的人?

號稱朱棣的錢袋子,夏原吉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號稱朱棣的錢袋子,夏原吉是個怎樣的人?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一位被朱元璋破格提拔的年輕士子,熬過了洪武年的蕭殺,挺過了建文年的變革,撐過了永樂年的清洗,歷仕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宗五帝,無不獲得君臣上下交口稱讚。縱觀整個明代一百二十餘位戶部尚書,平均任職年限不超過3年,而夏原吉獨自掌管戶部長達27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夏原吉先祖是從浙江會稽遷徙到江西德興的,其祖父曾是元末官員,死於亂兵。之後家道中落,夏原吉父親爲了躲避戰亂,搬到了湖南嶽陽。連續幾代人的遷徙,一般也昭示着家境的艱難,所以夏原吉的成長環境談不上優渥。

13歲那年,夏原吉父親離世,一家人生活更加困苦。16歲時,夏原吉不得不去私塾做老師,用以補貼生計。傳言當時夏原吉會把自己每月生活費分成30份,掛在牆上,每天取一份,不多不少。小小年紀,便已有理財的覺悟,不得不說生活的確是最好的老師。

夏家雖然落魄,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依舊非常重視。這也許就是封建時期世家子弟與普通百姓的根本區別。夏原吉先是考取了縣學,之後因爲才名被推薦到了國子監。

號稱朱棣的錢袋子,夏原吉是個怎樣的人?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選才這件事上,並不十分看重科舉一途,甚至一度廢止了科舉取士,而大力提倡讓地方推薦實幹型人才。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有兩點。

其一,朱元璋出身卑微卻立下不世偉業,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二,朱元璋探究宋代亡國原因,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科舉以”經義“取士,並不能獲得實用性人才。所以夏原吉後來進入官場,無疑是順應了朱元璋這一選拔人才的非主流觀念。

進入了國子監的夏原吉,依舊勤勉苦讀。之後宮中找人抄書,夏原吉因爲寫得一手好字而被入選。朱元璋觀察到夏原吉爲人嚴謹沉穩,心中對這個年輕人甚是喜歡,破格提拔其爲戶部的四川司主事。

從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夏原吉在這個職位上任職五年。也就是說,夏原吉從進入官場的那一刻開始,做的就是財政工作。

我其實很佩服朱元璋看人的水平。如果你去細數明初那些歷仕幾朝的重臣,有相當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朱元璋的另眼相看,並被刻意加以培養。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明惠宗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年,夏原吉被升官了,從戶部主事升到戶部右侍郎。之後夏原吉被任命爲採訪使。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奪下了侄子的皇位,大明開始了永樂紀年。

朱棣在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對建文舊臣進行清洗。從夏原吉的履歷上來看,他是深受朱允炆恩惠的,自然也可以被劃爲清洗對象。事實上,當時就有人把夏原吉列了出來,要進行打壓。

首先,夏原吉在建文朝,其實是明升實降。

號稱朱棣的錢袋子,夏原吉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其次,夏原吉務實肯幹的特質被朱棣欣賞。

建文末年,夏原吉被調回了南京。當時朱棣已經兵臨城下,作爲戶部官員,夏原吉一直忙着協調軍需。誇張的是,直到朱棣進入了南京城,夏原吉仍然在埋頭苦幹,直到有人把他提溜到朱棣面前,夏原吉才發現朱允炆大勢已去。而當朱棣打算處置夏原吉的時候,夏原吉卻要求讓自己把手頭的一些工作整理完,之後自願赴死。並堅稱這些工作是利國利民的。朱棣雖然有點懵,但是打心眼裏喜歡上了這個官員。

最後,朱棣需要大量的專業型文官幫其治國。

朱棣登基後,大批“靖難”功勳充斥着朝堂,再加上對建文舊臣的清洗,朱棣又是常年在外領兵鎮守的皇子,並無任何實質監國經驗,這就使得朱棣不得不依靠一批專業的文官來治國。翰林院的那批文官,比如解縉,楊士奇等人,無疑就是趕上了這波東風。而夏原吉因爲幹才被朱棣看中,再加上其並非建文舊臣中的核心成員,並沒有什麼根基,朱棣自然會對其網開一面,以爲己用。

於是,跌跌撞撞的夏原吉算是“因禍得福”吧,開始了他在永樂年的官宦生涯,而其大明財政專家之名,也主要是在永樂時期被確立。

全面地來說,夏原吉在永樂年一共做了四件大事:平水患,理國財,治北京,坐大牢。

平水患

我一直覺得古代官員治河是一件很玄學的事情。在古代並沒有我們今天如此完善的專業分科,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讀經史上位的,也就是偏文科,爲什麼卻能創造一個個巨大恢弘的治水奇蹟?

但我也發現了一個很巧合的事情,大凡治水成功的官員,都是常年泡在一線,幾乎與勞工同吃同住,非常勤勉。我們常說大禹治水“三顧家門而不入”,其實也可以理解爲大禹常年身處一線,無暇他顧。

夏原吉在永樂初年是全面主持蘇滬地區治水工作的。

在基層,夏原吉一待就是三年,整天穿着粗布麻衣,進行細緻的實地勘探,並因地勢整理治水戰略。於是我在夏原吉身上琢磨出了一點滋味,這些古代文官們,是用大量的實踐去彌補理論上的不足。

淞滬的水患問題由來已久,之前朝廷已經嘗試過了好幾次,依舊治標不治本,治水的人也換了好幾個。但朱棣明顯對夏原吉的耐心非常好,理由很簡單,朱棣做了兩件事:給夏原吉蒐集了大量關於治水的書籍,給予夏原吉巨大的便宜行事特權。

蒐集書籍,這算是大明君臣的臨時抱佛腳了,缺乏理科理論知識這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通病。朱棣給夏原吉這些書,明擺着就是告訴夏原吉:你慢慢來,我不催你,但事情一定要做好。

那麼便宜行事的特權呢?夏原吉當時除了治水,還肩負着管理浙西農務的職權。朱棣的野心無疑是很大的,他要求夏原吉不單單把水患平息了,還要恢復和發展江南農業。而這兩件事都是急不來的。

於是我們看到,治水的監工是換了一批又一批,皇帝派來詢問情況的官員是來了一茬又一茬,但唯獨夏原吉,牢牢地立在治水一線,沒人敢輕易去質疑他。要知道,這次淞滬治水,朝廷是投入了十餘萬的勞力,期間各種物資的保障更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就是朱棣的用人不疑。其實朱棣也是沒辦法,朝廷的賦稅收入,江南地區佔據了近三分之一,他必須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夏原吉沒有辜負朱棣的厚望,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

理國財

說實話,我本人對各種經濟類別的話題非常頭痛,因爲本身是文科出身,數學也不好。所以即使有專門的文獻詳細解說了夏原吉的各種經濟手段,我依舊難以深入理解。

總體上,夏原吉對於經濟的手段,體現在“裁冗食, 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 廣屯種,以給邊庶民,且便商賈”,這一句話中。本質上還是開源節流,只是在細節操作上,加入了很多夏原吉的理解。

比如提高富人的收稅比例,裁撤多餘的機構和官員,限制皇帝無節操的賞賜,加強經濟上的反貪腐,移民實邊,強化貿易流通等等,在這不再一一細談。

永樂年老百姓的生活的確過得一般,但畢竟沒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朝廷的財政狀況也常常吃緊,但卻沒有發生系統性的崩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夏原吉的協調。

但每年總體賦稅是相對固定的,入不敷出也是事實,夏原吉是怎麼做到的?具體的方式方法我不管,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到永樂末年的時候,朝廷的財政狀況其實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到洪熙和宣德初年的時候,說財政崩盤也未嘗不可。夏原吉的方法,其實就是延緩崩盤的到來,一直在給朱棣想方設法地到處弄錢,很多其實是臨時的手段。

爲什麼說夏原吉是傑出的財政專家?艱難時刻能夠供應錢糧,崩盤的時候能夠拉回來續命,能進能退,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後來的所謂“仁宣之治”,我個人覺得夏原吉是當首功的。當然,這和朱棣駕崩的時機合適也有關,要是以朱棣的脾氣再折騰幾年,真的可能就徹底崩了。

治北平

營建北平新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這需要有人在那進行物資的保障和協調。

戶部尚書夏原吉無疑是最佳人選。同時,朱棣屢屢北伐,都是以北平作爲根據地進行兵員和物資的流傳,所以夏原吉就常常被朱棣留在北平管理後勤工作。

而皇太孫朱瞻基是一直被朱棣帶在身邊調教的。朱棣很疼愛自己這個孫子,但考慮到安全問題,也讓朱瞻基留守北平。因爲南京的很多政務需要朱棣的處理和批覆,新都北京也需要慢慢組建一套行政體系,爲將來遷都做準備,所以朱棣的北平行在儼然成爲了一個政務中心。

當時大明有三個政務樞紐,南京監國的朱高熾是一套班子,朱棣出門隨身帶的文武大臣是一個團隊,皇孫朱瞻基和在北平工作的夏原吉又是一箇中心。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朱瞻基與夏原吉結下了交情,因爲朱瞻基的很多留守工作,都是在夏原吉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這爲以後在宣德年夏原吉在皇帝手下辦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更重要的是,幫着皇太孫做事,遠沒有像跟在太子身邊那麼危險。本質上,跟着皇太孫也是屬於太子黨,太子朱高熾會念你的好,卻又不會太招來朱棣的猜忌。這不得不說是夏原吉的好運。

坐大牢

夏原吉的坐牢,與楊溥不同,我個人是覺得並沒有涉及所謂的“奪嫡之爭”。直接導火索還是一個字:錢。

朱棣要開始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又問夏原吉要錢。這個時候,按照夏原吉的說法是,十之九空,也就是大明當時的戰略儲備已經無法負擔朱棣的北伐了。估計朱棣當時也被夏原吉慣壞了,養成了一沒錢就問他要的毛病,可夏原吉真的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再者,朱棣年紀大了,夏原吉擔心此次出征,恐對朱棣不利。朱棣本來就是心煩,又聽到夏原吉這麼說,一怒之下就把夏原吉扔進了牢裏。

我這個觀點還有一個細節可以補充。當去夏原吉家抄家的人回來稟告說,夏原吉家無餘財時,朱棣發了一聲感慨,說夏原吉果然是個“刺頭”。明代的刺頭說法,是指摳門小氣。大臣清廉,朱棣卻說他是刺頭,這明顯是一句調侃的話,怎麼看都不像是對夏原吉動了殺心。而且最後朱棣北征歸來,途中病重,也一再想起夏原吉之前的阻止,頗有感觸。

朱棣其實就是把夏原吉關起來讓他嚐點苦頭,教訓一下,畢竟朱棣已經習慣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行事風格,也爲了等自己北征歸來,打了勝仗後好向夏原吉炫耀:你看,我離了你不照樣能北伐,照樣能大勝,照樣平安歸來嗎?

只是朱棣沒有料到,此次一去,竟是永別。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只有一年,隨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但也就僅僅過了五年,宣德五年時,夏原吉在一次入宮領賞後,回府逝世,享年六十有五。

我們的歷史上能臣輩出,但能做事又清廉的官員卻少之又少。夏原吉的仕途,其實一直都是在被動接受改變,至始至終,他都在默默幹活,就事論事。當初他的弟弟來北京探望,回鄉之前夏原吉僅僅給了兩石的米,這對於大明的戶部尚書來說,不可謂不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