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逼死龐涓的?

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逼死龐涓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陵之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次戰役,也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魏惠王時期,魏國定下吞趙滅韓的目標,使三晉再次統一。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領魏軍進攻趙國,數次交鋒後包圍了邯鄲。

齊國作爲鄰居,不希望魏國再次強大,於是派兵支援趙國,解了邯鄲之圍,這便是戰國史上的桂陵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孫臏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直撲魏國都城大梁。

此時大梁城守衛空虛,大多是老弱殘疾,遠在邯鄲的龐涓不得不退兵回救,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逼死龐涓的?

此戰之後,孫臏踩着龐涓的肩膀一戰成名,不論龐涓過去有多大勝績,人們都認爲他是孫臏的手下敗將。

龐涓是一個氣量狹小、醉心名利的人,這種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總想找機會報復。

雖然他在魏國頗有地位,能改變一些政策,可是孫臏在齊國卻沒什麼影響力,所以兩人一直沒能碰面。

直到13年後,老天終於給兩人一個正面較量的機會,公元前342年,齊國與魏國在馬陵山交戰,史稱馬陵之戰。

《史記》有記載,“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魏趙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13年前打得要死要活,13年後卻聯手攻打韓國。作爲三晉實力最弱的韓國,自然打不過魏趙聯軍,唯有找外援才能解救渡過危機。

此時秦國處於歷史最關鍵時期,商鞅正在主持變法,根本無暇搭理三晉內戰;

楚國雖然有空,但它與三晉是冤家,正希望坐山觀虎鬥;

燕國實力不夠,沒能力插手三晉內戰,更關鍵是要防着南面的齊國。

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逼死龐涓的? 第2張

最後只剩下齊國,它不希望三晉統一,更有能力插手,朝堂上經過一番討論,最後決定出兵支援韓國。

當大將軍田忌準備發兵時,孫臏提出了意見,他認爲先不着急,原因有兩點。

1.如果過早地進入戰場,齊國將士的死傷必然加大,這違背了合自身的利益。

2.先讓三晉互相廝殺,到關鍵時刻進入戰場,得利最多的就會是我們。

田忌認爲孫臏說得有理,所以一直拖着不發兵,直到韓國使者往返兩次後才正式出兵。

這一次,孫臏依然採用13年的辦法,趁着龐涓進攻韓國,率軍直撲空虛的大梁城。

不過龐涓已經吸取上次的教訓,早就盯着齊軍的行軍路線,當孫臏剛剛越過魏國邊境,他就率領魏武卒緊急往回趕。

一路追來,龐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齊軍留下的土竈越來越少。

第一天還有十萬個土竈,第二天就只剩下五萬個,而到了第三天更少,不到三萬個土竈。

《史記》有記載,“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

顯然,齊軍知道魏國大軍回援的消息後開始崩潰了。

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逼死龐涓的? 第3張

龐涓認爲是一個抓住孫臏的機會,於是捨棄重裝步兵,糾集三萬多魏武卒,令他們輕裝追趕齊軍。

黃昏時候,龐涓來到馬陵道,這時他才意識到情況有點不妙。因爲馬陵道兩側是危巖險隘,中間只有一條狹長的道路,非常利於齊軍設伏。

正當龐涓考慮是否要退出去的時候,有哨兵來報,說前面有一顆大樹被扒了皮,非常奇怪。

龐涓拿着火把走近一看,發現扒皮的地方寫了八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數之下”。

《史記》有記載,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剛剛看完,四周就射來無數的箭矢,許多魏武卒一個個倒地。龐涓見敗局已定,於是憤愧自殺,一代名將就此身亡。

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十萬人,俘獲主將太子申。僅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正式失去霸主地位。

東面的齊國、南面的楚國、西面的秦國趁勢崛起,天下形成“三強”局面。

讓人奇怪的是,龐涓兵敗自殺後,孫臏也退出朝堂,隱居世外著寫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