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應州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戰爭。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寫明武宗朱厚照之前,一定要先把應州之戰說清楚。關於應州之戰的爭議太多了,本篇將依據《明史》《武宗毅皇帝實錄》《名山藏》等史料,剖析應州之戰三大爭議。

01殺敵人數是否被惡意抹黑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先看《武宗毅皇帝實錄》裏關於應州之戰戰果的記載:

“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

應州之戰蒙古損失16人,明軍損失52人,重傷563人!很多人看到這組數據立刻跳了起來,按照記載,蒙古騎兵5萬餘,明軍集結了宣大地區、遼東地區、延綏地區的精兵,又有朱厚照親自坐鎮,兵力只多不少,雙方十餘萬人相互廝殺了五天五夜,結果才爆發這幾個人頭?《武宗毅皇帝實錄》這不是把人當傻子在耍嗎,一定是後世文官在惡意抹殺應州之戰的戰果,故意抹黑朱厚照。

先說下《武宗毅皇帝實錄》,這是《明實錄》中關於朱厚照的部分,嘉靖四年修完,楊廷和、蔣冕爲總裁官,裏面有大量關於朱厚照荒唐行徑的記載,又因爲嘉靖、楊廷和對朱厚照不感冒,所以歷來被很多人認爲是在故意抹黑朱厚照。

那麼《武宗毅皇帝實錄》關於應州之戰的記載是否真的是低級抹黑呢?答案是否定的。

“斬虜首十六級”指的是明軍報戰功時上報了16個首級,並不是說明軍只殺了16人!我們看幾個例子。

“上曰:‘朝廷爲島夷陷沒朝鮮,命將興師三載,功成全復。與國樹我藩籬,前後斬獲首級一千六百餘顆,功可嘉尚。爾部裏還當先擬告廟,宣捷以慰祖宗之靈。’”——《神宗顯皇帝實錄》

這是萬曆時期,名將李如鬆在朝鮮用兵三年,經歷了平壤大捷、碧蹄館戰役、南平血戰、釜山攻防戰、露樑海戰等數次大戰後,終於逼得倭寇逃離朝鮮半島,總共才“斬獲首級一千六百餘顆”,萬曆皇帝認爲“功可嘉尚”,即大功一件,要在太廟祭祖告慰祖宗之靈。

而就在應州之戰發生前幾個月,還發生了一場大戰,記載如下:

“凡攻破城砦二十處,殺虜三千七百四十九人,掠頭畜二萬三千五百有奇,陣亡及被傷官軍三百八十一人,所獲虜首僅九級。”

這裏清晰記載,“殺虜三千七百四十九人”而“所獲虜首僅九級”。所以斬獲首級和殺敵人數並不對等,相反兩者差距很大,歷史上那些可以用敵軍首級“築京觀”的往往都是殲滅戰,而遭遇戰或者追擊戰,根本沒有心思顧及首級。應州之戰,恰恰都是遭遇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未出現一場殲滅戰。

“勳遇虜於繡女村,督軍步戰,虜南循應州而去。”

這是第一天大同總兵官王勳率部主動出擊尋找蒙古人,雙方在繡女村相遇,蒙古是騎兵,王勳是步兵,稍微交戰蒙古騎兵遠走,傷亡不大。這場遭遇把蒙古騎兵趕往了應州方向。

“復遇虜於應州城北五里寨,戰數十合,頗有殺傷。”“薄暮,虜傍東山而退,仍分兵圍勳等北。”

這是第二天,王勳在應州城北再次與蒙古騎兵相遇,雙方大戰到傍晚,蒙古人圍住了王勳,第三天由於大霧天氣,蒙古人主動解圍,王勳撤回應州城。此戰雖然都有較大傷亡,但因都是從容撤退,沒有給雙方收割首級的機會。

“勳等出城,遇於澗子村,大戰。”

這是第四天,雙方在澗子村“大戰”,戰況相當慘烈,同樣是王勳以步兵結陣,蒙古騎兵輪番衝擊,隨後根據先前部署,朱厚照調動各路大軍向澗子村包圍,自己也親率大軍從陽和出發,要將蒙古騎兵來個反包圍。

但是戰況並不像朱厚照預想的那麼樂觀,大軍雖然趕到,但是遲遲未能形成合圍,一直到傍晚蒙古人退去,明軍才匯合,包圍圈泡湯。次日再戰,朱厚照親自督戰。

“虜來攻。上覆督諸將御之,自辰至酉,戰百餘合,虜乃退。”

從辰時(早上八九點)打到酉時(晚上五六點),大戰上百回合,結局是“虜乃退”,是“退走”而不是“敗走”,因此也不太可能斬獲大量首級。

總結來說,《武宗毅皇帝實錄》中關於首級的記錄是可信的,不存在惡意抹黑的,至於實際戰果如何,沒有記載也不好推論,但是應州之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這就是成功了。

02朱厚照在應州之戰中的作用

應州之戰爆發時,朱厚照27歲,很多人將此戰作爲朱厚照一生最高光的時刻,也在宣揚他的英明神武和軍事才能,那麼事實如何呢?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第2張

從各種史料記載,參加應州之戰的明軍不僅僅是宣府和大同本地的駐軍,還有從遼東、延綏等地調集的精兵,“並延綏調來參將杭雄等、遼東調來參將蕭滓等”,很明顯這是一場有謀劃的大型軍事行動,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朱厚照貪玩、要過大將軍的癮跑到宣府,恰好遇到小王子入侵,臨時拿起指揮權導演了此次大戰。

《皇明經世文編》中記錄了王瓊的一份奏章《爲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王瓊時任兵部尚書,奏疏裏詳細記載了正德朝應對蒙古人的方略以及經過,包含應州之戰。

正德十二年前,蒙古人每年都會騷擾邊境,明軍疲於應對。

“二年之間,宿兵不戰,費財損力莫甚於此,靡費鉅萬,未得機會與虜一戰。”

但是在正德十一年,明軍事先偵查得知蒙古人到了威寧海子,預判其騷擾方向,兵部嚴密規劃,從團練中挑選精兵良將充實宣大前線,又暗中調集遼東精兵、延綏精兵埋伏,張開口袋靜待蒙古人。

“是年(正德十一年)十月。虜賊大舉繇偏頭關入寇,諸將合兵擊殺,遂有鎮西之捷。虜賊百餘年來入寇,始遭此挫,亦足以伸中國之威矣!”

有了鎮西之捷的威風,兵部謀劃在正德十二年來場更大的軍事行動,遼東、延綏的兵馬不減反增,兩地參將均受命領軍增援,一切謀劃妥當,兵部上報朱厚照,朱厚照同意了,不久後他就“私自”溜到宣府前線,接管了指揮權,開始主導接下來的大戰。

大戰的過程上文說過,不再贅述,只說王瓊在奏疏裏對應州之戰的總結。

“適車駕幸陽和,虜賊入應州,遼東兵已在陽和,待奏方發稽遲,大同總兵官亦在陽和回遲,杭雄等雖遇戰,不獲大捷,惜哉!”

這段話透露了兩個信息,第一王瓊認爲應州“不獲大捷,惜哉”,兵部做了這麼大的謀劃,雖然擊退了蒙古人,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戰果,非常可惜;第二王瓊通篇都在說“遲”,指的是陽和的救兵遲了,從王勳與蒙古騎兵相遇的第一天,一直到第四天澗子村大戰,集結在陽和的遼東精兵纔出發,失去了包圍蒙古騎兵的先機,甚至如果不是王勳抗揍,還沒等到大軍趕到,王勳部可能就覆滅了。另外明軍合圍蒙古騎兵採用的是“添油”戰術,王勳爲誘,蒙古騎兵上鉤後落堡、威遠等地明軍合圍,發覺無法完成包圍圈後陽和大軍纔出動,明顯缺乏預見性。

那麼造成陽和援軍遲緩的原因是什麼呢?王瓊沒有明說,只是點出“車駕幸陽和”,朱厚照本人就在陽和,不管當時朱厚照出於什麼考量,對於最後戰局來說,他就是慢了,沒有形成包圍圈。

應州之戰中,很多人還關注到一點:

“朕在榆河,親斬虜首一級。”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第3張

朱厚照親自上陣,殺了一人!一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光輝形象誕生,但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

應州之戰明軍打得很艱難,朱厚照趕到前線後“即其地爲營壘,乘輿上焉”,直接以乘輿爲中心紮下營地,次日蒙古人衝擊大營,“乘輿幾陷”,差點就攻破朱厚照的乘輿了,如果攻破了免不了又是一場“土木之變”,所以朱厚照此舉勇則勇矣,卻非常冒險,幸好皇帝在側,將士用命,擊退了蒙古人,保住了朱厚照,朱厚照這纔有機會“撿漏”一個人頭。

總結來說,應州之戰整體策劃是兵部之功,朱厚照摘了桃子,而且由於戰場信息瞬息萬變,朱厚照未能及時應變,導致戰果未達預期,不過朱厚照還是表現出了年輕天子應有的血氣方剛。

03應州之戰的意義

“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

《明史》記載,應州之戰後,蒙古人雖然還有犯邊之舉,但是不敢過於深入,可見應州之戰把蒙古人打怕了、打傷了,這也是很多人認爲應州之戰是場“大捷”的原因。那麼事實情況如何呢?

應州之戰中蒙古人損失多少,在明朝和蒙古雙方的文獻記載中都沒有提到,不好妄加猜測,但是要說應州之戰打傷蒙古人,可能就有點誇大其詞了。

應州之戰打了5天,第6天蒙古人撤退了,朱厚照率軍追擊,“值大風黑霧,晝晦”,恰好遇到大風,飛沙走石,白天變成黑夜,只得班師回朝,但是蒙古人並沒有回家,因爲第7天傳來了戰報:

“虜犯瞹泉溝、泥何兒等處。”“既而虜復入王林城西,及答兒莊、窩三家、川青山等處。”

蒙古人不僅沒“回家”,反而侵擾邊境他處去了,由此可見此戰蒙古人並未傷筋動骨,否則哪還有心思去搶其他地方。

既然沒有傷筋動骨,爲什麼“不敢大入”呢?

其實在《名山藏·韃靼》中是這樣記載的:

“是後虜雖歲犯邊,然罕大八弓王子死。”

歷史上真實的應州之戰是什麼樣的?朱厚照扮演什麼角色? 第4張

《名山藏》是萬曆年間何喬遠編撰的紀傳體史書,《明史》引用了這段記載,但是把“然罕大八弓王子死”改成了“然不敢大入”,“然罕大八弓王子死”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讀不懂,但是裏面提到關鍵信息“王子死”。小王子,蒙古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蒙古中興之主,在應州之戰當年去世了,怎麼死的史料沒有記載,他的死意味着蒙古權力的重新分配,這應該纔是蒙古人“不敢大入”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我們還是要重視應州之戰的歷史意義,就像王瓊奏章裏說的那樣,之前面對蒙古人騷擾,大明損兵折將,但在正德十一年、十二年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打擊了蒙古人的囂張氣焰,“伸中國之威”,總之正德一朝的邊防要遠遠好於後來的嘉靖朝,嘉靖庚戌之變,蒙古人再次來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朱厚熜和嚴嵩君臣只敢堅壁清野做縮頭烏龜,與之相比,朱厚照身上太祖、成祖的血脈氣息明顯更濃厚。

應州之戰閒暇,朱厚照還參觀了應縣木塔,留下了“天下奇觀”的匾額。

他不上朝,重用宦官,推行特務統治,卻讓明朝有了中興氣象